遙遠而隱秘、圣潔而神奇、豐富而和諧……提起香格里拉,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注解。與此同時,來自四面八方的探訪者又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這里如同“世外桃源”。 香格里拉,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地處滇、川、藏大三角交匯地帶,是“滇藏茶馬古道”要沖。這里擁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茶馬古道”三張閃閃發(fā)光的名片,素有“天然高山生物園”的美譽。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稱這里是寧靜祥和的凈土。 時光悠悠,無數(shù)人循著內(nèi)心的呼喚,來這里探訪“香格里拉”。 沿著公路一路攀升,到達海拔約3300米處,視覺豁然開朗。“雪山為城,金沙為池”的建塘草原向四周鋪展,中部是耀眼的高原明珠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周圍多座雪山熠熠生輝,層層疊疊的森林蒼翠靜謐,珍珠般散落的湖泊映照著朵朵白云。 融雪山、草原、湖泊、森林為一體的普達措景區(qū)建立旅游反哺社區(qū)機制,村莊也是景區(qū)的一部分。洛茸村民小組村民卓瑪七林家的藏式房屋、山林草場、馬匹牦牛,甚至放牧、種植等生產(chǎn)生活方式都成為外來游客可以體驗的“景點”。村民們不再砍樹打獵,轉(zhuǎn)而成為景區(qū)生態(tài)的保護者;納帕海濕地是候鳥棲息越冬的天堂,斑頭雁、黑頸鶴等鳥類就在村子旁邊悠閑覓食;石卡雪山連綿起伏,與草原、湖水、村莊、城市構(gòu)成了一幅七彩畫卷…… 清晨,和煦的陽光透過雪山,照耀著獨克宗古城。獨克宗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樞紐,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當年建城時,工匠以當?shù)匾环N白色黏土作為涂料,把民居外墻涂成白色。夜晚,銀色的月光下,白色的古城分外動人,人們便將古城稱為月光之城。 這座沒有圍墻的古城群山環(huán)抱,融入優(yōu)美的自然畫卷。登高而望,古城內(nèi)道路、藏式民居大多以大龜山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狀,形似盛開的八瓣蓮花。為保護香格里拉民族文化的精髓,再現(xiàn)滇、藏“茶馬古道”上經(jīng)濟、文化交融匯聚的繁華景象,當?shù)亟陙斫M織進行恢復性建設(shè),曾經(jīng)的荒涼破敗,以生機勃勃、風情濃郁的古城展現(xiàn)在游客面前。 青石板上,嗒嗒的馬蹄聲早已遠去。可每一次走進獨克宗,依然可以觸摸到千余年前歲月的溫度。石板路兩旁,分布著傳統(tǒng)的藏式民居,多為二層土木結(jié)構(gòu),土掌平頂或人字木板頂,屬地道的高寒壩區(qū)藏族民居,被人們稱為“硬質(zhì)化了的帳篷”。透過層層疊疊的檐角,遠處的雪山不時映入眼簾,迎面吹來的風,清新干凈。 這是座活著的古城,民居院落古意盎然、極富藏家特色。百年老屋內(nèi),人們起居如常,酥油茶香氣四溢。一些“修舊如舊”原則下改造的客棧、工藝品店等依然充盈著古老的民族風情,那些身著藏式服裝的年輕人在古城四處“旅拍”,輕盈的身影、爽朗的笑聲成為古街老巷中的新節(jié)拍。 藏公堂室內(nèi)墻上尚保留有清代藏族藝人所繪壁畫,線條流暢,色彩艷麗,兼收藏族、漢族、白族、納西族等民族的繪畫特點,是文化交融的典范;布諾手工皮雕文化藝術(shù)館展示藏族傳統(tǒng)皮雕文化,店鋪門口近百年歷史的老馬鞍訴說著茶馬古道的舊事;松林藏香非遺傳承館的藏族漢子向巴江參用心用情守護著藏香的氣韻綿長;在獨克宗古城金龍社區(qū)非遺體驗中心,新加坡游客羅旖瑄已連續(xù)兩天在這里學習,畫唐卡的過程可讓她心靜下來,悄悄與香格里拉對話;情同一家親,同飲一池泉水,同唱一首歡歌,70歲的楊玉成一家人有4個民族,大家關(guān)系融洽,這是整個香格里拉多民族和諧共處的縮影……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香格里拉,每一個香格里拉背后都有恒久的文化根脈?!钡蠎c州文化學者李鋼說,香格里拉是座超凡脫俗的美麗城市,也是文化交融、團結(jié)和諧之地,更是很多游子的鄉(xiāng)愁所在。 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建塘;人間最殊勝的凈土,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這古老歌謠中的句子是香格里拉詩意的寫照。現(xiàn)在,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被溫柔相擁,也傾心擁抱雪山、森林、文化以及“詩和遠方”。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