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香格里拉縣一位平凡的老人汪扎 ![]() 1977年,汪扎被評為縣級萬畝車標兵,到北京參觀旅游。 ![]() 兒孫繞膝,汪扎的晚年幸福安詳。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背著一捆柴火,從對面山坡上挪步下來。走到我們跟前,已是大汗淋淋。 我們幫他卸下柴火,和他聊起天來。原來,老人是一位退休干部,回家務農(nóng)已有27個年頭。正如他所說:“我提前退休,是迫不得已的,是為了這個家。”他緩緩地向我們講述了他的經(jīng)歷。 出身貧困,立志要讓父母有吃飽穿暖的生活 他出身在一個貧農(nóng)家庭,父母親是當?shù)氐刂骷业拈L工,他也從小帶著弟弟為地主家做工。他的母親是一個善良的女人,從來不打罵他們兄弟倆,時常把地主家供給的飯菜省下來給兄弟倆吃,還經(jīng)常悄悄地把家里僅有的一點糌粑送給更窮的人家。父親卻從不關(guān)心家事,為地主家做工,只為討點酒喝。父親一直過著對自己的家庭不聞不問的生活,隨著母親年邁,再沒有那么多的體力和精力為地主家干活,家境雪上加霜,家里常常吃了上頓,沒了下頓??粗赀~的父母和日漸消瘦的弟弟,他心如刀割,決定累死也要給父母一個吃飽穿暖的日子過。白天他拼命為地主家干活、放牧,晚上幫著母親編籮筐。日子從他不知疲倦的身邊流過。偶然一次機會,他聽到地主家議論有什么一支部隊打過來了。從那天以后,地主家上上下下便人心惶惶,也沒有人對他“嚴加管教”。他覺得要變天了,一種吉祥的征兆躍上心頭,他在那度日如年的日子里等待著那支部隊的出現(xiàn)。他暗自下定決心,要沖破一切阻力參軍,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現(xiàn)狀,給父母一個吃飽穿暖的日子。說到這里,他笑了笑。15歲那年,他在母親的支持下,他毅然走上了戎馬生涯,成為了民族基干連的一員,與當?shù)氐耐练?、地主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艱苦卓絕的斗爭,直到迪慶全面解放。他在部隊里很快學會了漢語,做起藏漢語翻譯工作,為部隊在語言交流方面掃清了障礙,使部隊有力掌握了迪慶境內(nèi)土匪、地主的活動情況。由于表現(xiàn)突出,他被部隊提升為代排長。 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工作突出,家庭卻遭不幸 迪慶解放了,按照政策,他被轉(zhuǎn)業(yè)安置在中甸縣拖拉機站,從事拖拉機維修兼操作。面對眼前的工作,他腦子里一片空白。如何開展工作,如何適應工作,如何運用部隊所學……一個個困惑擺在了他的面前。 一切從零開始。從學徒工做起,看書是他最頭痛的事情,看一頁書起碼要半個鐘頭,有時候一頁字認真讀下來,卻不知道其意,又從頭再來。他明顯感覺到要很快掌握技術(shù),必須先識字,會看書!這也成了他轉(zhuǎn)業(yè)到地方的第一件大事情。沒有白天黑夜,只要有空閑,他就拿出隨身攜帶的書本向師傅請教。在師傅的引薦下,他認識了一位中專生,很快便能識字讀書了。白天跟著師傅學習實際操作和維修,晚上挑燈夜戰(zhàn)學習理論知識,遇到問題和困難就去問師傅。通過努力學習,他掌握了拖拉機操作和維修技術(shù),很快成為了班組的業(yè)務骨干,到昆明參加經(jīng)驗交流大會,各種獎狀堆滿一紙箱,同時帶起了徒弟。很快,中甸縣農(nóng)機管理局根據(jù)他的表現(xiàn)將他提升為中甸縣農(nóng)技站站長。在擔任農(nóng)技站站長期間,他按照上級要求,帶領各班組赴各鄉(xiāng)鎮(zhèn)開挖田地,收割、播種糧食,為農(nóng)民朋友帶去了相關(guān)技術(shù)。然而正當他將被提拔為中甸縣農(nóng)機局副局長時,一則噩耗迅速傳來:孩子們的母親扔下他和五個孩子離開了人世。那年他42歲。家庭的不幸使他無法安心工作,激烈的思想斗爭纏繞著他。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偷偷流著淚,想起大兒子剛參加工作,二兒子和老幺正在讀書,大女兒和小女兒不過20出頭,無法承擔“公分制”的生活。他辛辛苦苦積攢的工資除了供孩子們讀書外,全為集體倒賠公分,生活再一次陷入了困境。左鄰右舍勸他領讀書的兩個兒子回家務農(nóng),好掙公分。然而,在部隊里接受過的良好教育,在地方工作崗位上的感觸,使他萌生了一定要讓孩子們讀書成才的念頭。最后,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提前退休,回家務農(nóng),培養(yǎng)孩子!當他遞交退休申請時,全站、全局上下引起了一片沸騰。多少好心人勸他留下,這么好的前程,這么好的技術(shù),不能隨便丟下!只有局里的領導才知道他的苦衷,也只能悻悻地同意他退休。 回家務農(nóng),大顯身手,不忘建設家鄉(xiāng) 回家務農(nóng),他既充當父親的角色,又兼任母親的職責,努力帶給孩子們家庭的溫暖,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使家庭一步一步走出困境。為了湊足兩個小兒子的上學學費,他省吃儉用,戒了煙,一年四季就是那一套打滿補丁的衣服。買不起洗衣粉,就和著泥巴搓洗衣服,冬天穿不起襪子,便用人家丟棄的破衣服自制襪子。好心的親戚朋友勸他續(xù)娶。他的回答是那么的堅定:“做人要對得起亡靈,對得起孩子們,不能圖自己的幸福,苦了孩子們。”后來,大女兒結(jié)婚了,女婿是個老實巴交的木匠。有了與他一起支撐家庭的人,家境慢慢有了好轉(zhuǎn)。之后,他決定建牛場,傳統(tǒng)的養(yǎng)牛方式使他感到很厭倦,黃牛、犏牛、牦牛各色牛種二十來頭,既累人,又沒有多少收入,食料消耗大得供不應求。經(jīng)過向有經(jīng)驗的牧人討教,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jié),他發(fā)現(xiàn)一頭牦牛的收入勝過兩頭黃牛,而且牦牛更方便飼養(yǎng)。他精心飼養(yǎng)起了三頭牦牛和用于犁田的兩頭犏牛,三頭牦牛的產(chǎn)奶量遠超過十幾頭黃牛,酥油、奶渣如他所說:吃都吃不完,還可以送人。后來好些牛場效仿他,還夸他是個“真正的農(nóng)民”。到了80年代,大兒子研究生畢業(yè),在省城工作,還走上了領導崗位,兩個小兒子都相繼走上了工作崗位,小女兒也嫁了人。如他所說:“那時候,好像我一下子就奔小康了。”在兒女們的勸說下,他沒有去牧場,而是留在家里幫助村民小組長建設村子。他通過大兒子和在以前單位上的老朋友,積極為村里爭取援助資金,為村子鋪上了彈石路,挨家挨戶架上了水管,村民們再也不用走泥巴路,也不用背著水桶挑水喝,極大方便了村民生活。他也被推舉為小中甸鎮(zhèn)和平村基公村民小組組長、第九屆香格里拉縣人大代表。 汪扎說他最喜歡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問他原因,他說:“我的孩子們都長大了,也有走上領導崗位的,我要提醒他們多學黨的政策,跟著黨的政策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p> 他背上柴火,繼續(xù)邁向前方。(永基卓瑪 卓瑪央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