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是群眾越過底層相關國家機關到上級機關反映問題并尋求解決的一種手段,也是上層政府了解民意的一個重要途徑,這是中國特有的政治表達形式。作為一種民意訴求,上訪這個字眼或多或少都代表了利益與沖突。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開發(fā)程度的日益加深,社會沖突日益加劇,上訪作為一種訴求手段必然已擔當起重任。上訪作為一種訴求手段有其合理性,但歸其根源,這只是一種“亡羊補牢”的做法,問題已經產生,通過上訪這一舉措化解部分矛盾,有了問題才去解決,這樣終究是治標不治本。上訪數(shù)量上升,部分民眾的訴求有了回應,對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而言這是一件好事,但是,諸多奇怪現(xiàn)象也隨之而來:大批“黑保安”在京截訪、為了所謂的“零信訪”而盲目滿足民眾要求的政府部門、上訪產業(yè)催生的上訪“專業(yè)戶”等等。在全黨自上而下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今天,踐行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無疑是重中之重,而上訪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是因為群眾工作的不到位與不作為。 抓制度、強落實是做好信訪工作的基礎。不斷完善信訪制度,健全信訪體制,并把制度落實到平時的群眾工作中來。有了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讓群眾有苦可訴,有理可講,有話可說。 抓矛盾、排糾紛是解決上訪問題的關鍵。上訪的緣由大多都逃不掉一個“利”字,利益不均衡,矛盾自然產生。只有從基層抓起,從每一個利益沖突抓起,從每一件信訪案件做起,才能在源頭上減少重復性上訪、集體性上訪和越級上訪發(fā)生的可能性。 拓寬信訪渠道,多方面傾聽民意是做好信訪工作的重要手段。政務博客、微博、微信的相繼產生為民眾找到了合適的訴求點,多渠道多方面傾聽民意體察民情,了解民眾的迫切需要,才能更好地聯(lián)系群眾,做好群眾工作。(德欽縣工信局 楊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