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甘寧邊區(qū)首府延安采訪手記 1940年,愛國華僑陳嘉庚以南僑總會主席的身份到延安訪問,并向海外華僑發(fā)出了“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的疾呼。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光明網記者尋訪抗日根據地陜甘寧邊區(qū)首府延安,追述過往,感知中國的希望為何在延安。 從西安出發(fā),搭乘和諧號動車組,穿過一個又一個山洞隧道,終于從廣袤的關中平原來到了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的延安。就是在這么一片貧瘠的土地上,中國共產黨用智慧和汗水,結出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碩果。 作為一座紅色旅游城市,列車剛一到站,便感受到了革命圣地的氣息。延安火車站是一座擁有陜北窯洞建筑和革命根據地時期風格的建筑,而站前廣場上的立柱用浮雕的形式展現(xiàn)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士英勇作戰(zhàn)和軍民團結生產的場景,并刻有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的經典論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形成的寶貴財富,延安精神的重要內容。 楊家?guī)X舊址毛澤東舊居生活場景 陳城攝 曾經的延安不僅僅是陜甘寧邊區(qū)首府、抗日戰(zhàn)爭的最重要根據地,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心臟。中共中央在延安辦公長達十三年,在延安也留下了不少值得懷念和體會抗戰(zhàn)精神、延安精神的舊址。正值暑期,延安城內各革命舊址人頭攢動。光明網記者隨機查看了旅游車車牌,“陜A”、“甘P”、“豫R”、“川A”、“新B”……全國各地民眾自發(fā)來到延安旅游,感受紅色文化,不僅是對圣地延安的向往,也是延安精神永垂不朽的最好印證?!拔揖褪潜谎影簿窆奈瑁脒^來看看。延安精神是一種吃苦精神,有一種對黨的忠誠信仰。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共產黨起到了一個主心骨的作用,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思想,團結了群眾,最終贏得了戰(zhàn)爭勝利?!眮碜躁兾靼部档挠慰透嬖V光明網記者。 在楊家?guī)X革命舊址,成群的游客跟隨著專業(yè)講解一一參觀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曾經生活、戰(zhàn)斗過的窯洞。在這其中,還出現(xiàn)了一群稚嫩的身影?!斑@個石桌,別看它普通,但是有著獨特意義。這是1946年毛澤東同志接受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訪的地方,并在這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來自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附屬小學的少年志愿者們,每天都在這里為游客進行義務講解。對于擔任義務講解員有何收獲,高美枝小朋友興奮地的對光明網記者說:“延安在我心中,是一個可以代表全中國的革命圣地。”而另一位講解員劉欣揚說:“可以為游客講解抗戰(zhàn)歷史,很榮幸。還可以學習很多的歷史知識,認識自己的家鄉(xiāng)?!?/p> 少年志愿講解員 陳城攝 除了楊家?guī)X,在棗園、王家坪、鳳凰山等各處抗日革命根據地舊址都有滿懷著崇敬之心,追尋延安精神的人們。有母親指著展示牌,邊教孩子認字,邊講解歷史;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迫不及待地和五大書記雕塑合影;也有游客在簡樸的窯洞里,久久停留在毛澤東書桌前,或許是在思索毛澤東是如何在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下,寫出了《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zhàn)》等著作。 軍校學員在七大會址現(xiàn)場教學 陳城攝 “一二一,一二一,立定……”中共七大會址里,突然響起了整齊劃一的腳步聲,一群身著松枝綠常服的軍校學員來到中央大禮堂,接受抗戰(zhàn)精神和延安精神教育。“我們學校從1992年起,就開始和延安大學合作舉辦延安精神教育,每年的教育實踐活動都給了學生很大的鼓舞和力量”,來自第四軍醫(yī)大學研究生管理大隊學員王亮向光明網記者介紹他們的延安之行。學員靳雨晨在此次教育學習中體會到:“當兵的確很苦很累,但是想到革命先輩在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下還能努力革命,這種信仰,真的特別欽佩。所以既然穿起了這身軍裝,就得擔起這份責任,我們一定要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學員李志科感慨道:“中國共產黨就是咱身體的大腦,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咱們就是一盤散沙,就無力抵抗日軍侵略?!?/p>
抗戰(zhàn)老兵劉玉吉 陳城攝 此行最后,光明網記者走訪了延安八一敬老院,看望抗戰(zhàn)老戰(zhàn)士。尋訪的6位老人都曾參與過抗日戰(zhàn)爭,采訪中,耄耋之年的老人依舊神采奕奕,聲音洪亮地向記者述說了自己當年在抗戰(zhàn)過程中的事跡,以及受到毛主席接見時的自豪。“我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多虧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年近90的老人劉玉吉對光明網記者說。在他們心中,延安就是圣地,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抗日事業(yè)的中流砥柱。采訪結束后,幾位老人從懷里掏出自己獲得的獎章,排在記者面前: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紀念獎章、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獎章、毛主席胸章等等。對待這些獎章,他們如同對待自己最珍貴的物品,眼神里充滿著自豪。(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