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溝谷地帶。撲火人員在撲救溝谷地帶山火時,一是火災產生的飛火容易引燃附近山場,包圍撲火人員。二是火災燃燒時耗費了大量的氧氣,使谷底空氣含氧量下降,使撲火人員窒息而死。 2.峽谷地帶。當風沿著山谷長度的方向吹,而峽谷的長度寬度各處又不同時,在狹窄處風速則增加,稱為峽谷風,也叫峽谷效應?;鹪趰{谷處燃燒,火的速度極快,在峽谷地帶撲火十分危險。 3.支溝地帶。如果火災山場的主溝在燃燒,遇到了支溝,火就會分流。而支溝在燃燒,卻不容易向主溝方向發(fā)展,因此,如果主山溝發(fā)生了火災,撲火人員從支山溝向主山溝運動很不安全。 4.鞍形場地帶。當風越過山脊鞍形場(即兩山山脊之間相隔不遠,且山谷與山脊的高度相差不大之處),容易形成水平和垂直旋風,容易對撲火人員造成傷害。 5.依次增高的山場。當火的前方有依次增高的山群,火向前方發(fā)展迅速,一下子會燒著幾個山頭,在火前方的山脊修防火線很不安全。(北京市森林防火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