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茸此里(1939~1978年),藏族,出生于德欽縣云嶺鄉(xiāng)永芝村,18歲前在家務農。 1958年3月參軍入伍,至1969年11月,在邊防一團服役(藏三連)服役,196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5月到1962年6月,阿茸此里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步兵學校學習,畢業(yè)后任藏三連排長,后任連副指導員、指導員,當時藏三連戰(zhàn)士們的文化水平普遍都比較低,阿茸此里同志非常重視戰(zhàn)士們的文化學習,一面結合生活實例給士兵們講學習文化的重要性,同時抓緊文化教育措施落實,連隊制定每一位戰(zhàn)士每周每月學習漢字目標,還讓戰(zhàn)士在飯碗上寫字,吃飯同時可以認字,日積月累,很多戰(zhàn)士學會讀寫了500到1000字,到后來,連隊里沒上過學的戰(zhàn)士也能寫出自己的工作總結,士兵們的整體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69年12月,阿茸此里任昆明軍區(qū)獨立第七營(駐中甸縣)副政治委員,1973年8月任迪慶州委副書記,1974年兼任中甸縣委書記、中甸縣革委會主任。1975年10月至1978年7月起任迪慶州委書記、州革委副主任、迪慶軍分區(qū)副政委、省革委會委員。 1973年8月,阿茸此里被任命為迪慶州委副書記,次年又兼任中甸縣委書記、縣革委會主任。在擔任縣委書記期間,同時抓部隊和地方兩方面的工作,長期下鄉(xiāng)視察調研,走遍了中甸縣地處邊遠貧窮的山寨村落,當地老百姓曾感慨說:“我們村以前從沒來過這么大的官,來前我們還猜測是男的還是女的?是漢族還是藏族干部?原來是個穿軍裝的藏族青年漢??!” 1974年左右,地處高原的迪慶,生產生活條件都還很落后,一切生活物資和食品都是計劃經濟下的國家統(tǒng)一分配,時有短缺和不濟,于是阿茸此里同志提議在中甸縣城附近修建一座冷凍庫,用來儲存相較新鮮的豬肉、牛肉等食材。當時,班子里的幾個常委說:“中甸本來就海拔高、氣溫低,沒有必要修建冷凍庫?!卑⑷状死锪ε疟娮h,說:“現在我們迪慶的三個縣,干部群眾只能吃到少量國家供應的臘肉、油脂,無法吃到新鮮的肉類,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都已經二十多年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必須得到改善,還是應該把冷凍庫建起來”。事實上,他的這個提議是正確的,后來,中甸城區(qū)的干部群眾在不同季節(jié)能得到較為新鮮肉食品供應,有時還供應到了德欽縣。 1975年10月,年僅35歲的阿茸此里任迪慶州委書記、州革委會副主任、迪慶軍分區(qū)副政委、省革委會委員。 在1973年至1978年,阿茸此里擔任迪慶州委副書記、書記期間,組織動員修建了當時的湯滿河電站,期間他的妻子在懷第三胎,他照常帶上有身孕的妻子,隨同所有領導干部、部隊戰(zhàn)士、部分職工去電站工地參加勞動,他對妻子說:“你不能是領導干部的家屬就搞特殊,也要一起參加勞動”。就這樣,這位干部家屬挺著肚子也一樣地加入到電站建設的勞動中,搬石頭、拉砂土,湯滿河電站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當時中甸縣城的電力供應,使廣大老百姓的生產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提升。 1978年,阿茸此里的父親病重,他父親是入贅過來的傈僳族人,阿茸此里回老家探望,得知村里的隊干部與眾人商議按當時傈僳族傳統(tǒng)風俗,準備在他父親亡故時殺一只集體的羊進行喪葬祭祀,以了卻老人心愿,阿茸此里就堅決地反對,說:“你們村干部有什么權利宰殺集體的羊?莫說是羊或豬,就是一只雞都不能動!我們共產黨人是堅定的無神論者,若去世,我們也只能戴一朵白花,現在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要聽黨的教導,不準搞封建迷信那一套”。當時他父親聽到這些后,不能理解,十分氣憤,表示要與他徹底斷絕父子關系,但阿茸此里堅定地堅持了自己的原則。 1978年7月,經州委和中甸縣委共同研究,決定由州委書記阿茸此里帶領工作組去東旺落實州委會議精神。7月26日,阿茸此里一行去中心大隊調研返回途中,因車輪轂進水,剎車失靈,發(fā)生交通事故,阿茸此里同志因公殉職,時年39歲。 (李紅梅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