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華正在鏨刻銀壺。 走進位于鶴慶縣草海鎮(zhèn)的新華銀器小鎮(zhèn),小錘敲打金屬的叮咚聲不絕于耳。這里商鋪、工坊林立,清一色開展銀器加工、設計、銷售等業(yè)務。 在這里,小錘敲過了一千年。銀器制作是人們世世代代謀生的手藝,每一家工坊、每一位獨立手藝人都有自己的絕活兒和踐行的美學理念。 在“鶴慶銀器鍛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耀華的工坊里,記者了解到一種將金、銀、銅3種金屬材料在鑲嵌的基礎之上鏨刻出立體花紋的“鑲鏨”工藝。這門工藝是李耀華在傳統(tǒng)“金銀錯”技藝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的。結合自己擅長的“高浮雕鏨刻”,李耀華鏨刻的高浮雕牡丹,花瓣立體、做工細膩,一點黃金花蕊如畫龍點睛,成為同行模仿的對象。 14歲起,李耀華跟隨叔叔到四川、西藏等地學藝,并對鏨刻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一次,客戶拿來一把刀鞘,上面一種細如發(fā)絲的螺旋紋吸引了李耀華的注意,他廢寢忘食地鉆研,最后終于做出一把相似的鏨刀。作為手藝人,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笆裁礃拥溺Y刀能鏨出什么樣的花紋?”李耀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制作,每次技藝上取得進步,都帶來滿滿的成就感。 19歲時,李耀華拿出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盡管當時的生意已經十分火爆,但他仍然想到大城市去看看其他手藝人是怎么做的。懷著這樣的心愿,李耀華獨自一人前往上海闖蕩,在上海的5年時間里,他不僅開闊了眼界,技藝也更上了一層。“我遇到了一位曾在知名首飾品牌工作多年的鏨刻師傅,我告訴他怎樣做出浮雕感強、風格粗獷的作品,他教我如何做得細膩寫實?!崩钜A說。 2013年,李耀華回到鶴慶開店創(chuàng)業(yè),見證了新華村銀器行業(yè)發(fā)展的點點滴滴?!斑@些年來,銀器小鎮(zhèn)的手藝人們創(chuàng)立了很多銀壺、首飾品牌,讓鶴慶銀器走出了當地,進入到了全國市場?!崩钜A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銀器加工技藝發(fā)揚光大,讓小錘再敲一千年。 云報全媒體記者 段蘇航/文 許卓皓/圖 王秀芬制作蠟染。 馬楠蠟染作品 苗族蠟染是一項傳統(tǒng)的印染手工藝,在我國古代與扎染、鏤空印花并稱為“三大印花技藝”。在永善縣馬楠苗族彝族鄉(xiāng)老鐵廠、蓮峰苗寨,苗族婦女以山水自然風光為靈感,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在天然纖維織物上點蠟繪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馬楠蠟染采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和蜂蠟繪圖,畫面靈動、典雅富貴。圖案主要分為民族風情和古典吉祥圖案兩類,民族風情圖案以現實生活和民俗民風為題材,展現質樸的鄉(xiāng)土氣息;古典吉祥圖案以蘆笙歌舞、吉祥牛角、四方文案組成,莊重精美,被譽為“布藝上的青花瓷”。 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楠蠟染的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芬說,她從12歲起就跟隨親人學習手工織布、蠟染技藝,制作的蠟染已超過1000幅。 多年來,王秀芬持續(xù)開展蠟染制作手工技藝培訓,如今學徒已遍布全國各地。“每年假期,都有學生來參加免費培訓,每期在30至50人之間。”王秀芬說。 楊世翠是王秀芬的女兒,自小耳濡目染,喜愛蠟染技藝,于2018年被命名為昭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相比母親,楊世翠在制作蠟染時,喜歡將現代生活元素與地方特色相結合,并融入時尚元素,把蠟染用在女孩喜歡的裙子、頭飾、圍巾等服飾上,把圖案繡到抱枕、挎包等物件上,賦予古老的技法以新的生命力。 如今,楊世翠已接過接力棒,在永善縣城開了一家蠟染店,專心制作她熱愛的蠟染,推動馬楠蠟染走向市場。 藍底白畫,至簡之美。一尺藍布、一把蠟刀、一缽溫熱的蠟,銅刀作筆、蜂蠟為墨,靛染成一件件美麗服飾,煮漂后化作一份份真摯的祝福,綻放出一朵朵別樣的“青花”。據介紹,馬楠鄉(xiāng)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和云南省“蠟染刺繡之鄉(xiāng)”,馬楠蠟染還被昭通市作為珍貴禮物贈送給加拿大國際友人。 近年來,永善縣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加大苗族蠟染技藝扶持力度,舉辦培訓班豐富文化內涵,組團參加南博會、旅交會、文博會等大型會展,廣泛宣傳推介馬楠蠟染,樹立馬楠蠟染品牌形象,推動馬楠蠟染走出大山、走向市場。 云報全媒體記者 沈迅 通訊員 田明 張鳳仙在織布。 壯繡作品 “這件衣服上繡的是云紋、花紋和魚紋,云紋代表太陽,寓意生活陽光普照,越來越好;花紋寓意生活多姿多彩,富貴吉祥;魚紋寓意多子多福,生活富足。”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刺繡技藝”省級傳承人、廣南縣者太鄉(xiāng)的張鳳仙正向顧客介紹自己的繡品。 30多年來,張鳳仙逐步把刺繡技藝變成謀生的工具,成為帶領群眾從“針眼”里掙錢的致富帶頭人。者太鄉(xiāng)黨委書記陸江自豪地說,張鳳仙10余次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展銷壯族刺繡精品,宣傳刺繡文化,把繡品變成了壯繡的“名片”。 一根繡花針,繡出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繡出了中國農民的廣闊天地,更繡出了中國農村的嶄新面貌。者太鄉(xiāng)壯族刺繡技藝傳承上百年,群眾基礎深厚,現有部分村寨還流傳著“母女相傳,鄰親相授”的傳藝習俗。近年來,在4名“壯族刺繡技藝”非遺傳承人的帶動下,該鄉(xiāng)組織開展了“壯族刺繡技藝”傳承培訓20余次、非遺進校園活動60余次,教授培訓繡娘和刺繡愛好者1000余人;全鄉(xiāng)34個壯族村寨家家戶戶都會刺繡,在滿足日常需求的基礎上把刺繡作為增收手段,目前初步形成了以集鎮(zhèn)為核心、輻射周邊村組的刺繡產業(yè)格局。2023年,該鄉(xiāng)共產出手工繡品500余件,銷售額超230萬元,帶動繡娘增收3000元至30萬元不等。 “大家從小針眼里看到了‘大錢景’。”張鳳仙表示,今后將持續(xù)走好非遺手工技藝與市場結合的路子,把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yè)資源,在帶動群眾就業(yè)增收的同時傳承發(fā)揚好壯族刺繡技藝。 云報全媒體記者 黃鵬 通訊員 羅云耀 丁蘭英正在刺繡。 彝繡作品 端午節(jié)前,南華縣國家級非遺項目“彝族服飾”省級傳承人丁蘭英再次來到南京東南大學,向學校師生講述彝繡的歷史淵源、紋飾象征,并帶領他們應用傳統(tǒng)彝繡技藝手法,體驗端午節(jié)辟邪香囊制作,讓學生們在學思踐悟中領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與融合發(fā)展。 丁蘭英是云南楚雄創(chuàng)承彝繡“媽媽制造”合作社社長、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刺繡協(xié)會副會長,曾被評為2022年度“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作為彝繡傳承人,她秉持著對彝繡的熱愛和對精湛刺繡技藝的追求,在傳承好彝繡文化的同時,用一根小小的繡花針串聯(lián)起了無數彝家兒女的致富夢想。 在母親李華珍的影響下,丁蘭英從小就對彝繡產生了濃厚興趣。8歲時,她就跟著母親學刺繡,16歲便擺地攤賣繡品。2014年,外出務工返鄉(xiāng)的丁蘭英注冊成立了南華七彩彝州工藝品刺繡加工廠,開啟了創(chuàng)業(yè)之路,并一路發(fā)展為南華七彩彝繡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成為楚雄州彝繡龍頭企業(yè)。 多年來,丁蘭英植根于南華縣的鄉(xiāng)土沃野,探索彝繡與群眾增收致富的融合之路。通過探尋民間遺留古物件、拜訪老藝人,她致力于挖掘彝繡的傳統(tǒng)針法和技法,目前已經熟練掌握72種針法。 “有14種彝繡針法是機器不能夠代替的,特別是打籽繡、螺旋繡和纏針繡3種針法,必須手工完成。”丁蘭英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她所創(chuàng)辦刺繡工廠通過保護傳承、改良創(chuàng)新、跨界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形成了“黨建引領+非遺文化+市場產品+就業(yè)致富”的模式,公司繡品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繡工技藝也在增進,但仍堅持純手工刺繡,實現增收致富。2023年,公司輻射帶動南華縣10個鄉(xiāng)(鎮(zhèn))60余個村(社區(qū))2000余人開展彝族刺繡產品生產,打造了省級無障礙車間“美麗工坊”1個、加工廠1個、脫貧車間8個,為農村婦女、殘疾人提供了就近就業(yè)機會。目前她帶領的彝族刺繡師徒傳承團隊已發(fā)展到86人。 “我的使命不僅是把彝繡傳承下去,還要讓它發(fā)展好。”丁蘭英始終心懷使命感。她表示,之前的彝繡產品更多是當地一些老年人和農村婦女喜歡使用,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大學生也加入到彝繡文創(chuàng)的團隊中來,大膽創(chuàng)新的設計將傳統(tǒng)與時尚結合,更受市場青睞。 2023年,丁蘭英將彝繡產品帶到了米蘭時裝周等國際大舞臺?!拔沂肿院?,從來沒有想過大山里的彝繡可以走上國際舞臺?!倍√m英表示,她將帶領團隊的繡娘們,逐步和國際品牌聯(lián)名合作,把彝繡融入“潮牌”產品當中,將彝繡技藝發(fā)揚光大。 云報全媒體記者 呂瑾 來源: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