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五月二十四日,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三江毓秀詩書畫影協(xié)會采風團一行8人在塔城鎮(zhèn)黨委副書記趙晟輝和文化站負責人和金華的陪同下,乘車沿巴珠河新修的水泥路進入平均海拔2550米的巴珠村。 逆巴珠河而上,一股清香潮潤的空氣撲面而來,在這炎炎夏日里,使人倍感愜意。河兩岸的山坡上盡是莽莽蒼蒼的森林,生長著云南松、冷杉、禿杉、紅豆杉、麗江云杉、麻櫟、青岡櫟、山秋等眾多闊葉和針葉樹種。那些挺拔粗壯的大樹,猶如一群群剽悍粗獷的康巴漢子,傲然屹立在懸崖峭壁上。 適逢鮮花盛開的季節(jié),滿山遍野的山茶花、杜鵑花、野櫻桃花,紅色的、紫色的、粉紅色的、白色的……一簇簇、一片片、萬紫千紅、千姿百態(tài),在這溫暖潮濕的空氣中,在這滿是肥沃腐質土的山野里爭奇斗妍,競相開放。 巴珠河清澈透明,是有力量推動石磨的小河。村寨附近的小河旁一兩公里之內居然建有四、五間水磨坊。此行8人中,有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生的,也有五十年代出生的,對水磨誰也不陌生,大家都是吃著手磨、水磨加工出來的包谷面、蕎麥面成長起來的。小時候,為續(xù)家里的炊事,我也常到村里的水磨坊磨過面,還歇過夜磨(村里人把夜晚在水磨坊磨面過夜稱為歇夜磨)。上世紀末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步推廣應用,古老的手磨和水磨漸漸被磨面機、粉碎機、鋼磨等現(xiàn)代工具取代??吹浆F(xiàn)存的水磨,反倒生出幾分新鮮感,就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養(yǎng)一盤水磨的攝影師胡耀輝先生都興奮不已,急忙拿出相機去拍照。 在一間正在運轉的水磨坊里,一位老婆婆正在磨燕麥炒面,文化站的小和用藏話跟婆婆說明來意后,老婆婆笑著用藏語請大家抓炒面吃,于是,新鮮的石磨燕麥炒面飽了我們的口福。 巴珠早就通電了,巴珠有現(xiàn)代糧食加工機械。那么,他們?yōu)楹芜€不舍棄這古老水磨坊呢?老鄉(xiāng)說用這原始的東西加工出來的面吃著口感好,且省電。 村委會所在地的巴珠寨子,散落的一幢幢藏式建筑物都被一條條水泥衛(wèi)生路連結起來。在農村少數(shù)民族村寨,如此衛(wèi)生的路況實屬罕見。養(yǎng)殖業(yè)是巴珠的支柱產業(yè)之一,但在路上卻沒能見到一脬牲畜的糞便,叫衛(wèi)生路是名符其實?,F(xiàn)今家家都有了廁所,有的還是較現(xiàn)代化的。整潔衛(wèi)生的村容村貌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路旁、在地邊,一排排、一圈圈的木瓜樹長得茂盛蔥蘢,枝頭掛滿幼果。作為圍欄植物,有稱它為“籬笆經(jīng)濟”的木瓜,在全縣范圍內曾經(jīng)大力推廣種植過,但由于市場銷路不暢,經(jīng)濟效益欠佳,很多地方的農戶都把它砍伐挖毀了。問及巴珠年產成百上千噸木瓜如何處理時,全國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現(xiàn)已是塔城鎮(zhèn)副鎮(zhèn)長兼巴珠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和勛同志說,巴珠的木瓜是與貴州省一家生產木瓜蜜餞的公司簽約專供的,不愁銷路。 五月的玫瑰花基地,正是玫瑰花盛開時節(jié)。來到玫瑰花基地,只見株高不到1米的玫瑰花一簇簇緊挨著開滿紅色的玫瑰花,就像千百張巴珠藏民的笑臉在歡迎我們。這些玫瑰花有一兩畝連片的,也有三、四畝連片的。據(jù)和勛介紹,玫瑰花是巴珠村與昆明市亞東工貿有限公司簽約專供的。這幾天的鮮花瓣每兩天采摘一次,公司有專門的負責收集儲運人員。從去年種植50畝的情況看,每畝收入達5000元,今年計劃種植300畝已基本實現(xiàn)。 看罷玫瑰花,又賞蟲蔞花。巴珠的藥材產業(yè)主要是以種植當歸、木香、蟲蔞、枯梗等品種。在村委會附近,我們看到大片桔梗生長旺盛。蟲蔞則是喜陰植物,需用遮陰網(wǎng)覆蓋。在一片約三、四畝面積的遮陰棚里,我們看到了郁郁蔥蔥生長著的蟲蔞苗,有的開著花,有的正在往上躥。和勛說蟲蔞的市場前景較為可觀,現(xiàn)在市場上每公斤蟲蔞籽的價格已到6000多元,每畝地一年的收入至少可達1公斤蟲蔞籽的價格。 和勛介紹,養(yǎng)殖業(yè)(雞、豬、牛、羊)、種植業(yè)(藥材、經(jīng)濟花木)、林下經(jīng)濟(原始森林中的松茸、羊肚菌、其他食用菌類)已成為巴珠群眾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經(jīng)過改革開放30多年,在黨的各項惠農政策潤澤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黨總支和村委會帶領全體村民艱苦奮斗,終于擺脫了貧困,去年全村經(jīng)濟總收入4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16元?,F(xiàn)在全村家家有存款,最少的戶也存有1多元。 巴珠村全村森林覆蓋率達98.2%。這個季節(jié)在這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享受“處處聞啼鳥”的詩情畫意真是人生一大幸事。熱了、累了、躺在樹蔭下,你會感受到“蟬嗓林愈靜,鳥鳴山更幽?!?/p> 巴珠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典范。愿有更多地方如巴珠。(周樹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