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我的同桌是個學習成績普通的男生。盡管如此,他卻十分平易近人,而且懂得關(guān)心和愛護身邊的同學朋友。記得有一次,班里正要趕著完成黑板報,而我參加進去并成為了主要的負責人。正當黑板報的任務趕著結(jié)束完成的最后那天早上,許多同學都已經(jīng)回到了教室吃早餐和自習課。當我完成黑板報,姍姍來遲地回到教室。早讀課已經(jīng)快結(jié)束,講臺上分發(fā)的早餐只剩下幾勺白粥。我用飯盒裝起白粥回到座位的時候,同桌只是笑了笑,在他桌面拿起一份包好的早餐面包,遞給我。他說他吃飽了,專門給我留個好的,不然,同學們也快領(lǐng)完了。我會心地笑了,說了聲謝謝,內(nèi)心充滿了感激。 有次過年回家,我來到汽車站等待班車的時候,碰到了回家的高峰期。汽車站內(nèi)的車票也基本銷售一空,但是依然有挺多人排在售票窗口等待。那天,我進入了檢票后的候車室,因為坐的地方離售票窗口特別近,就看到了那樣的一幕。時間已經(jīng)接近凌晨,有趟開往桂西的班車已經(jīng)沒有當天的車票了。但是售票窗口處依然有位著急的中年男子,徘徊在窗口跟前。這時候,有位年輕小伙正要進入檢票處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這個中年男子。于是,他走過去搭訕了幾句后,便把自己的票讓給了中年男子。其間,卻沒有向中年男子要錢。此時,青年便消失在人海中。而中年男子帶著感動的淚花,走向檢票處。 有次炎熱的夏季,我上書店的時候,沒有帶雨傘,突然遇上了大暴雨。于是,只能等待在書店的門口避雨。門口進進出出、收傘開傘的人們,似乎成為了常態(tài)。然而,在眼前發(fā)生了那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時,在書店門口避雨的有位上了年紀的大媽。也因為大雨而躲在書店門口的房檐底下,這時,從書店走出來一位剛買好幾本書的學生妹妹。她看見了大媽后,就問起大媽要去哪里。當大媽告訴她之后,她沒有猶豫便說,我也經(jīng)過那里,順路。說罷,便用傘給大媽擋著雨,在迷蒙中前行。讓我感動的那幕出現(xiàn)了,在雨中可以看到的視線范圍內(nèi),學生妹妹一直把雨傘的大半邊完全蓋住了大媽。而自己留出半個肩膀在雨水中,任憑水滴不停地敲打。 是的,在人生的長河當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小事、瑣事。但是,往往正是這些微小的事情,時刻感動著我們。因為,它們充滿了善,充滿了溫暖人心的氣息。而這些善,并不是轟轟烈烈,也并不是大張旗鼓。而是小的、細微的,發(fā)自內(nèi)心,設(shè)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事情。人間,也因為充滿著這些善的畫面,才透發(fā)出生命的真義。(作者:陳遠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