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增適 在舊中國漫長的歲月里,迪慶境內(nèi)無一寸公路,“山谷險阻,騾馬肩輿”即是當時交通運輸?shù)恼鎸崒懻铡R粭l運行千年的茶馬古道,翻雪山過草地,靠船筏溜索渡江河。落后的交通制約著迪慶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金太陽光輝照雪山。1950年5月,迪慶三縣相繼解放。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遵照毛澤東主席“一面進軍,一面筑路”的指示,組成滇藏公路局,動員民工、軍工近3萬人,動工修筑從大理市下關至西藏芒康全長714公里的滇藏公路。1951年10月,從下關至巨甸252公里路段貫通。一年后,又修通巨(甸)維(西)馬車路86公里。巨維馬車路實為汽車單行道,從此,汽車開進了橫斷山深處的維西城。至1952年9月,馬車路已延伸50多公里到巖瓦。滇藏公路擬沿瀾滄江進入德欽。1956年,中央批準滇藏公路重新選線,從中甸經(jīng)德欽進藏,維德路停工。 1956年8月27日,麗(江)中(甸)公路上馬,民工、軍工最多時達1.59萬人。經(jīng)過20個月苦戰(zhàn),全長147公里(從白漢場到獨克宗)的麗中公路竣工。金沙江魯南渡口以人力腳踏纜索式單渡船渡運汽車。 1958年6月1日,中甸縣城舉行了隆重的通車慶典,從四面八方趕來參觀“鐵馬”的藏族同胞們載歌載舞歡迎滿載貨物的108輛汽車隆隆駛進古城獨克宗。這條初建為六級的簡易公路后經(jīng)多次改造,至1976年全線鋪設了柏油路面。1971年6月,魯南渡口修建了長232.23米的繼紅橋,結(jié)束了江水暴漲渡船停渡的歲月。1993年上游16公里處松園橋開工,時任云南省長和志強出席開工典禮,并為大橋奠基。全長265米的松園橋取代了繼紅橋,時為云南省內(nèi)單跨最大的鋼混箱型拱橋。 麗中公路通車后,重新組建的工程六處7000余人繼續(xù)修筑中德路。這條全長183公里的六級路,平均展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qū),以長為112米的鋼索吊橋(伏龍橋)跨越金沙江,翻過白馬雪山到達德欽縣城阿墩子。公路最高點海拔4230米,為云南公路之最。1959年9月中德公路通車。此后,國家投資拓寬改造。1995年,又投資資金1414萬元,完成白馬雪山陰坡改陽坡工程,大大縮短冬季雪封山時間。在伏龍橋上游百米處新建鋼混矩形拱橋一座,載重量從原橋10噸增至20噸。 講到伏龍橋,讓我想起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不得不穿插文中: 1959年7月10日,伏龍橋建成并舉行了隆重的通橋典禮。這是一件足以載入迪慶交通史上的大事。當天,沿江兩岸數(shù)千藏民趕來參觀。當時在現(xiàn)場的一位姓張的技術員(祥云人)后來向我講起這樣一件事:有一位須發(fā)斑白的老人,流著熱淚,在老伴攙扶下在橋上走了一趟又一趟,久久不愿離去。我想這一對老夫妻定是在回憶青春年少時曾被大江隔斷的愛情。那時若是有橋,他倆何必經(jīng)受那么多年的精神折磨?張技術員講的故事令人感動,我寫了一首題為《彩虹》的小詩贈送他。原詩抄錄如下: 故事發(fā)生的年代漸行漸遠, 高原人代代傳講百聽不厭。 金沙江邊上有一對牧羊人, 每日里隔著大江傾訴情戀。 小伙子住江東名字叫尼瑪, 七林卓瑪姑娘家住江西岸。 無情江水隔斷一雙有情人, 歌聲如泣變不成渡江的船。 “尼瑪哥哥呀你是天上太陽, 你的光芒何日照到江西邊?” “七林卓瑪呀你是長壽仙女, 為啥不駕白云飛來我身邊?” “唉,誰也別說沒影子的話啦, 你不是不曉得上游有渡船?” “渡口遙遠來去一天難回轉(zhuǎn), 丟下我瞎眼的阿媽誰照看? 求求你好姑娘過江嫁我吧, 我把你當女神供奉在心田?!?/p> “渡江遙遠來去一天難回轉(zhuǎn), 牧羊女放不下手中的牧鞭。 何時兩家的羊群合在一起, 七林卓瑪嫁你心中才坦然?!?/p> 天上的彩虹呀你快搭座橋, 讓戀人相聚有情人早團圓。 望穿了雙眼呀等白了頭發(fā), 尼瑪和卓瑪終于盼到這天。 筑路大軍浩浩蕩蕩開進山, 修橋的工人在江邊扎營盤。 一年的功夫呀彈指一瞬間, 一座鐵橋像彩虹高懸江面。 一對情侶踩著鐵橋來相會, 不忘工人大哥情意重如山。 請來了橋工隊長當主婚人, 吉日選在新橋通車那一天。 隊長說多巧的日子七月七, 牛郎織女的神話搬到人間。 鐵橋飛架從此天塹變通途, 中外游客紛至沓來笑聲歡。 望不斷重重雪山繞哈達啊, 看不夠跑鐵馬大道直通天。 江岸再聽不到斷腸人的歌, 尼瑪?shù)墓适聟s流傳到今天。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尼瑪”“七林卓瑪”是虛構(gòu)的人物,發(fā)生在他倆身上的故事,在沿江兩岸卻處處都能聽到,并非憑空臆造。 盡管民間早有“公路一通,出行輕松”之說,但剛修通的高原公路又當別論:當時國家財力物力有限,滇藏公路跨大江無橋梁,過雪山無隧道。再者為了搶速度,依照地勢,依彎就彎,見山就讓,雪山是繞不開的路段,冬季冰雪阻車,雨季泥石斷路。行車途中提心吊膽,難得“輕松”。行文至此,不妨以親歷的一段小插曲證明此說不妄:1959年8月,我和同期畢業(yè)的麗江師范生35人被分配到德欽工作,第一天一早從麗江乘客車前往中甸州府。在魯南渡口待渡半天,直到下午江水回落渡船開渡,我們才安全過江,到達中甸天已黑盡,下得車來,饑腸轆轆,寒風呼嘯,面對陌生天地,難言苦衷,然而比起前面數(shù)日排長隊待渡的旅客,我們還算幸運多了。此前由于封渡數(shù)日,那些滿載貨物的卡車,經(jīng)不住連日驕陽的烘烤,車上的活豬生禽死亡,蔬菜瓜果腐爛,損失慘重。那時,從中甸到德欽的毛路剛修通,僅有工程車通行。同學們只好分乘三輛馬車向奔子欄進發(fā)。短短八十多公里路程,卻用了兩天時間。路上趕馬車的師傅告訴我們,他從前趕馬幫從麗江到德欽,要走18個馬站(18天),如今坐在兩個轱轆上趕馬車,比當年穿草鞋一步步走來算得上一步登天了。誰知途中發(fā)生了不幸,進入金沙江峽谷公路狹窄,坡陡彎急,前面一輛馬車失控翻進側(cè)溝,雖未傷人但馬匹卻受傷不能拉車。只好三車人并為兩車,途中十余人輪流步行。到達奔子欄師傅不愿繼續(xù)上路,其理由是:白馬雪山公路馬車載人還無先例。(其實,好心的師傅也是為了我們的安全。) 我們只好寄下行李背著伙食繼續(xù)趕路。第一天住宿書松村,還算順利。第二天一路上坡,到137工區(qū)(今137道班舊址),已是疲憊不堪。這里是雪山腹地,海拔近4000米,夜晚氣溫驟降,一群剛出校門的學生娃娃從沒經(jīng)受過如此嚴寒,冷得瑟瑟發(fā)抖,圍著篝火不敢離開半步。好心的筑路工人,騰出床鋪讓我們在油毛氈工棚里舒舒服服進入夢鄉(xiāng)。(當晚的感人場景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里,經(jīng)久不忘。后來我在《云南日報》發(fā)表了一篇題為《雪山頂上遇親人,天寒地凍心頭暖》的短文,表達對工人們的感激之情。)經(jīng)歷三天跋涉,我們安全抵達德欽縣城。 故事講完,回到正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fā)一系列戰(zhàn)略決策的實施,藏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步入快車道,國家花去上億真金白銀改造迪慶交通環(huán)境,一條營運多年的沙石路難堪重負悄然退役,三縣通油路工程相繼完成,緊接著白馬雪山改線工程勝利竣工。一條平、寬、直的高等級公路,穿過隧道,跨越橋梁,橫空出世,進出高原的鐵馬不再受冰雪阻攔,從容地從山肚子里鉆進鉆出。從州府出發(fā),僅用兩個小時就能到達阿墩子。更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12月5日,最偏僻的羊拉鄉(xiāng)響起了汽車喇叭聲。至此,全州實現(xiàn)了鄉(xiāng)鄉(xiāng)通公路的宏偉計劃。幾年來公路養(yǎng)護部門在“養(yǎng)好公路,保障暢通”的同時,實施以“舒暢公路,美麗公路,智慧公路,平安公路”為主要內(nèi)容的“四路”建設,迪慶公路不斷改觀。在一條條按國家標準設計施工的公路上行車,方便快捷,安全舒適,旅客們只有此時才真正體驗到“公路一通,出行輕松”的感覺。 快速的交通網(wǎng)絡,讓高原公路與全國和世界同步。資料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迪慶公路從數(shù)量到質(zhì)量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在全州3893公里的公路中,等級公路占72.87%;全州居民擁有私家車2.62萬輛,平均14.5人一輛。走進藏區(qū),天路如網(wǎng),鐵馬飛馳,山不再高,路不再遙遠,茶馬古道成為傳說中的神話。從香格里拉開車到拉薩,不用半個月就可跑一個來回,走完昔日進藏馬幫數(shù)月乃至半年的行程。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在改革開放政策推動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藏族人民的千年夢想終于變成現(xiàn)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