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在香格里拉市的一個山區(qū)里下鄉(xiāng)工作。下鄉(xiāng)期間,多數(shù)是在村主任家搭伙吃飯。村主任家常年都有四五個請來做工的工人,和他們在一起吃飯,我一日三餐無憂,葷葷素素也很適合我的大眾口味。 山鄉(xiāng)的飯菜,雖然少了些細烹小炒,多了些雜糧粗米,卻讓人領(lǐng)受爽口的實實在在。早餐都很簡單,基本上是吃饅頭之類,午餐和晚餐顯得很豐盛。可有一天做飯的村主任夫人卻突然有事,沒來得及做早餐就出村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這有“米”,無“巧婦”之炊,看來也不成。于是我便擼起袖子,開始生火、和面做饅頭。一切順利,開花的饅頭讓這天的早餐很有滋味。午間,當女主人外出歸來時,發(fā)現(xiàn)鍋里的饅頭便問:“今早的饅頭真好,是誰做的?”得知是我做的饅頭后,這位巧婦疑惑不解地說:“怎么城里人也會做饅頭?”我笑了:“你以為城里人都只會買饅頭吃嗎?別說是饅頭,就連包子我也會做。”“真的呀?”她問?!鞍邮钦簦ㄕ妫┑?,面湯是煮的?!蔽绎L(fēng)趣地回答。 我這么一說,倒讓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因為兩天前她蒸過包子,由于面皮搟得太薄,她怕粘底漏餡,便把包好的包子反過來放進甄子。有道是“包子好吃,不在于褶上。”盡管這“底朝天”的包子不影響口感,卻因沒有了褶很不雅觀,也讓“巧婦”手藝顯得拙劣。就因如此,這天之后,我還真在他們家露了一手包包子的手藝,不僅教女主人學(xué)會了包包子的技巧,還讓那好吃又好看的包子擺上了餐桌。對此,愛開玩笑的女主人問我:“殷大師傅,又是誰教會你包包子呢?”我認真地說:“我是當知青時學(xué)會的,師傅是個叫魏建中的同學(xué)?!?/p> 提起魏建中同學(xué),有一段有趣的往事,我至今難以忘卻。那是1974年3月8日這天,我當了一天“大廚”的事。那年我是中甸縣(香格里拉市前身)一中高中班學(xué)生,當時全校有9個班級,但只有我們這一個高中班。3月8日前一晚上,我們還在教室里上晚自習(xí)。只見班主任提著大串的鑰匙和一只鬧鐘來到了教室,他鄭重地告訴我們一個“重大事情”。說:“學(xué)校炊事員提出‘罷工’了,要求明天三八婦女節(jié)給她們放假,由于她們?nèi)甓紱]有享受過節(jié)假日,學(xué)校領(lǐng)導(dǎo)也說服不了她們,我們班里的男同學(xué)能不能明天為學(xué)校做一天的飯?”見班主任懇求,同學(xué)們都不敢吱聲。而那時我生性好強,見班主任無可奈何的舉止,心里觸動很深,便自告奮勇地說:“我來做飯!”班主任樂了,他問我:“你要哪幾個同學(xué)參加?”我第一個點名的就是魏建中。因為我和這位同學(xué)從小在一起,他母親是縣飲食服務(wù)公司經(jīng)理,經(jīng)常聽他講起做飯做菜的事。一點沒錯,魏建中很樂意和我一起當一天的炊事員。之后還有3名同學(xué)主動參與,于是我們5人的“炊事班”算是組成了。 接下來班主任帶我們?nèi)ゲ炜磸N房,事務(wù)長把第二天用的糧油和臘肉過磅后交給我們。那時生活條件差,學(xué)校要求我們第二天做的飯菜是:早餐仍然是蒸饅頭;午餐也和往常一樣是米飯、炒洋芋和干菜湯;晚餐按節(jié)日安排改善生活,做苞谷飯、煮臘肉、炒洋芋、燉豆腐、干菜下肉湯。盡管飯菜都很簡單,但對我們來說卻感到任務(wù)艱巨。察看過廚房后,班主任把鬧鐘和廚房鑰匙交給我,而我卻像接過戰(zhàn)斗武器一樣。 當晚,這只鬧鐘走動的聲響讓我難以入眠,突然魏建中同學(xué)說:“這是不是電影《國慶十點鐘》里安裝了定時炸彈的鬧鐘?”聽他這么一說,宿舍里的同學(xué)突然大笑起來。原來班里的同學(xué)無論是不是“炊事員”,都為我們第二天要為全校做飯的事感到興奮,大家都睡不著。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走進廚房,開始緊張有序地展開各項工作。當我們忙著把揉好的面團切成了饅頭,再把饅頭一臺臺地擺進蒸籠準備上鍋時,見時間尚早,水還沒開,魏建中便奇思妙想地提出:“我們蒸上一甄子包子好不好?”“蒸包子,哪來的餡?”我說?!安挥灭W?!敝灰娢航ㄖ袕膹N房里搜出一碗油辣椒,他把饅頭面團捏成面皮,加上少許辣椒后便捏成一個美觀包子樣。于是好奇和頑皮的我們也跟著學(xué)起來,三下五除二,很快我們的假包子擺滿了最上一層蒸籠。 饅頭蒸熟了,最先來打早點的同學(xué)爭著要“包子”,在發(fā)現(xiàn)上當之后,食堂便飄蕩出陣陣歡笑聲。待事務(wù)長從城里買豆腐回來,聽到這事后不僅不生氣,反倒對我們說:“饅頭包子做一籠——大家都蒸(爭)氣。”這天早餐后,我們又認真做好了當天的午餐和晚餐,讓全校同學(xué)和教職員工準時開飯,由此我們獲得了校內(nèi)外的廣泛贊譽。 第二年我們高中畢業(yè)了,班里的同學(xué)都將分赴各地農(nóng)村,我和魏建中被分到了同一個農(nóng)村“知青集體戶”。那時我們在知青戶里,每個知青都要輪流做飯,而魏建中便是我們知青中最好的“廚師”。在農(nóng)村下鄉(xiāng)的歲月里,灶膛里時常是紅紅的火焰,廚房里總是彌漫著熱氣。有幾次在知青集體戶家里包包子,我才真正向魏建中學(xué)到了這門包包子的廚藝,讓我受益得利,之后我還憑借這一技能,增強了生活本領(lǐng)。 而今我退休了,我有更多的時間來料理家務(wù),有著做包子一技之長的我,便“重操舊業(yè)”開始為家里人做些包子花卷饅頭之類的,久而久之倒覺得包包子給人以其樂融融的感覺,不僅吃著開心,整個過程中還有一種成就感,能充實家庭生活。就因為包包子實惠又實在,于是只要家里人喜歡,我不僅會“發(fā)揚光大”自己的“手藝”,還“與時俱進”讓自己做的包子“推陳出新”。所以包包子成了我退休生活的快樂之事,縷縷飄香的包子味,也情系著我對家人的愛意。 其實包包子很容易的,只要把和好的面切成小塊,搟成厚薄均勻的面皮,左手托著面皮,加上包子餡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夾住面皮,一提一捏就形成皺褶,收口后就成美觀的包子了。而皮薄、餡多、味道鮮美的包子,都會是每個人的最愛,所以做得好的包子,只要咬上一口,食材本身的味道從里向外散發(fā)出來,加上松軟有麥香味的外皮,都會叫人食而不厭。 我退休之后,我們家總是隔三岔五就要蒸包子,我也在蒸包子的生活中,不斷改進做包子的方式方法。過去我們家做包子用的餡是炒熟的肉末,后來覺得這樣的包子雖然好吃,但容易掉渣,便改為用生肉泥做餡。這之后我還會在旅游當中發(fā)現(xiàn)和學(xué)習(xí)別人做包子的方法,再加以改進。有一次,我在大理一家包子店看到,店老板在邊包包子,邊往里加進點姜絲和蔥花,回來后便試了試,結(jié)果這樣做出的包子味道更鮮美。又一次,我在昆明品嘗到一家“灌湯包”,皮薄可破的湯包味道特別美,便借故溜進人家的廚房去偷學(xué)技藝。近來,我開始追求健康、清淡食品,于是便開始試做素餡包子,使自己做出的包子綿密厚實,麥香十足,更可口、味更好。 就因為今天的我們,處在“糖包子蘸蜂蜜——從外甜透心” 的新時代,甜蜜的生活豐衣足食,富裕的年景和諧安康。在愜意舒心的日子里,美味的包子始終是我們舌尖上的食欲,讓我們盡享其佳肴美饌。而從久遠的故事延伸到現(xiàn)在的美味里,卻又使我難忘今天口福的來之不易。就因為包子包出的好日子,永遠也不會離我們遠去,因而那溫馨家園的裊裊炊煙,依舊縈繞著我們的往事和鄉(xiāng)愁,而在美好時光的尋味之中,更讓追夢人在幸福的路上,留下一路深刻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