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在香格里拉市尼史壩子的布倫村里當知青。尼史壩子是一片草原,散落著許多藏族村莊。布倫村坐落在石卡雪山下的納帕海湖畔。我在這依山傍水的村莊里生活了3年多,每天都是在歌聲中度過的。以至于藏族人家的歌聲根植在我的記憶,如今當我再見石卡雪山和納帕海,那歌聲似乎就在我的耳畔回響,那場景一如雪山草原的美麗風光。 那時我們知青每天迎著太陽走出村外,而藏族人家的歌聲就像陽光一樣照亮了田野。直到我們將要收工時,那歌聲伴著霞光飛舞,引領我們走向炊煙裊裊的村莊。我不知道藏族人家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歌?他們日復一日地歌唱,每天從村里唱到村外,每首歌都牽動著人心。對此,他們對我說:“不同的勞動活,要唱不同的歌;不同的情景下,要唱不同的調。” 真是如此,初春才開始,田野里一片荒蕪。勤勞的藏家人帶領我們把堆肥撒向田野。在來來回回背肥、散肥的路途,他們婉轉的歌聲表達出不輟勞作、祈盼豐收的愿景,充滿對春天的希望。在歌聲中,冰凝的凍土被敲碎了,犁鏵劃開了春天的土地,希望的種子播進了田園,禾苗在歌聲中沐浴著雨露。之后,春天的帷幕已經(jīng)拉開,他們的歌聲隨季節(jié)而蓬勃旺盛,聲聲不息唱遍了原野。地里的青稞在歌聲中成長、拔節(jié),希望也在歌聲中抽穗、揚花。秋收過后,他們的歌聲也隨收獲的莊稼一起,粒粒裝滿了糧倉。 身臨其境于放歌的年月,也讓我漸漸領悟出藏家人的歌聲不僅是勞動的號子,更是抒發(fā)情懷和傾吐衷腸的心語。他們的歌聲唱出了嶄新的日月,唱出了豐收的愉悅和勞動的歡樂,更唱出了美麗的暢想和幸福的憧憬。所以,在旖旎的牧場,他們的歌聲伴隨草長鶯飛;在起伏的山巒,他們的歌聲唱出萬木蔥翠;而在寧靜的湖畔,他們的歌聲迎來了甜美的愛情……可以說他們的歌聲無處不在,唱出了他們五彩斑斕的生活。 記得我們剛到村里時,村里為我們舉辦歡迎會。為此我們做好了準備,輪到我們演唱時,我們唱《革命知識青年之歌》,而當我們這邊:“廣闊的大地是我們最好的課堂,貧下中農(nóng)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革命的知識青年,在三大革命中百煉成鋼……”的歌聲剛落,村里青年人那邊立刻唱起了:“來咪索索列拉(‘來咪索索’即音符,‘列拉’是‘容易’的意思),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廣闊天地納里朵(‘納里朵’是‘實際行動’的意思)……”他們那精妙的韻律和信手拈來的歌詞還真讓我們出乎意料,似乎是在證明拿鋤頭把的人比拿筆桿子的人更有歌唱的天賦。 那時的村里人很喜歡帶有藏族藝術風格的《北京有個金太陽》《毛主席的光輝》《美麗的迪慶高原》等歌曲。但也許這些歌曲大都缺乏藏語歌詞,所以在表達自己內心情感時,村里人還更鐘情當?shù)氐腻伹f曲、民間小調、山歌等等。這類歌曲有的有固定歌詞,有的得靠歌手按照音樂節(jié)奏即興填上新詞。那時仿佛村里的人個個都是歌手,而嗓音好、更有歌唱天賦的人被村里人追捧為“歌王”,歌王們會在村里重大活動中領唱或獨唱,那些帶著真情實感的歌聲,還真叫人回味無窮。 記得那時村里有位名叫知詩的中年人,他們夫婦都是村里的歌王。知詩是生產(chǎn)隊干部,平時不顯山露水的他,每逢村里人家結婚辦事時,他都要盡興歌唱,他的嗓音不僅讓人羨慕,更重要的是他的歌聲能唱得客人們喜笑顏開,也能唱得新郎、新娘痛哭流涕。而他夫人卓瑪?shù)纳ひ舾莾?yōu)美,只要受到邀請,她便左手托腮唱出一段音域寬廣、曲調悠長的山歌。那時人們在聆聽歌王的歌聲時,可以說是全神貫注,人們在欣賞優(yōu)美嗓音的同時,更在乎去領會歌詞內容。就因為歌曲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反映出藏族人家的故事、傳說和哲理等等,所以唱歌成了人們情感的寄托。 看到藏族人家熱衷于唱藏歌,可我卻苦于藏語水平低,難以融入他們。于是我請教會講漢語的人幫我翻譯歌詞,哪知他們翻譯過來的都成了大白話,怎么也打動不了人心。那時我才懂得翻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之后我在村里人的幫助下,試著翻譯過一些簡單鍋莊或民歌的歌詞大意。其中有那么幾首還真讓我喜愛:“瓷碗砸碎了是白的,牛奶潑出去是白的,不死思想是白的(意為:思想純潔),死了骨頭是白的(意為:靈魂純潔)……”反映的是一種虔誠信念和表里如一的思想品格。而“唱一首、唱兩首、唱了三首想家鄉(xiāng);走一步、走兩步、走了三步想情人……”則是一首愛情的歌謠。還有“孔雀很美麗,鴿子很羨慕,羨慕它那美麗的羽毛……”表達的是審美觀點和吉祥祝愿。 由此見得,藏族人家的歌曲風格多樣、內涵豐富,它們像草原上的花朵那樣異彩紛呈。而草原上的花也有開敗的時候,藏家人的歌聲卻是常唱常新。他們的歌曲不僅融入現(xiàn)實生活,更觀照了他們的精神境界,充盈著藏族人家的藝術財富。所以,他們用歌聲編織愛情,用歌聲構筑家園,用真誠和質樸傳遞喜怒哀樂,用高亢和歡暢換來豐衣足食。也就在年年歲歲的歌聲中,藏族人家不僅熱衷于在歌聲中聚會,在歌聲中歡舞,更樂于在歌聲中耕耘和放牧。所以在那每天余音繞梁的生活中,藏家人的歌聲也讓村莊里呈現(xiàn)出和諧安康、祥和如意的氛圍。 “沒有雪山上的源泉,便沒有納帕海的波浪;沒有草原上的春風,就沒有酥油茶的飄香……”是那時響遏行云的一首山歌,富有哲理的歌詞里充滿著深情祝福。當時淳樸的村里人還把藏族民歌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產(chǎn)生出很多歌頌黨和社會主義的新歌?!敖鹕栄侥妨ā⒀侥妨?,翻身農(nóng)奴心向黨呀姆哩,鼓足干勁促生產(chǎn)呀呀,呀姆哩,幸福生活呀姆哩、呀姆哩……”這首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呀姆哩(藏語好的意思)》就是那時新編的民歌之一。記得那年公社舉行文藝調演,這首歌受到了表彰,很快傳遍了各個村莊。而村里人卻說:“心里有著千首歌,嘴巴才能唱好一支曲?!?/p> 而今,當我為尋訪那悠揚悅耳的藏族民歌,再次來到布倫村時,只可惜老一輩的歌王已經(jīng)仙逝,而村里年輕一代卻沒人能唱出當年泥土芬芳的味道,相比傳統(tǒng)藏族民歌,年輕人似乎偏愛經(jīng)過加工改編的現(xiàn)代歌曲,也還喜歡流行歌曲。在傳統(tǒng)文化受到現(xiàn)代文化沖擊的當下,讓人欣喜的是,民歌和鍋莊歌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受到了保護,村里人說:“現(xiàn)在生活富裕了,村里經(jīng)常舉辦民歌賽和鍋莊表演,很多民歌正在經(jīng)過整理,重新傳唱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