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18一道国产高清视频|夜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av|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久久久久久久一线毛片

尼西木器工藝

來源:香格里拉網(wǎng)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25-04-18 10:33:58

尼西木器手工藝品產(chǎn)地主要在尼西幸福村的上橋頭和形朵。關(guān)于木器手工藝的起源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在清代雍正年間,在尼西上橋頭駐守的主要是綠營兵,他們或由內(nèi)地帶來家眷,或與當?shù)夭刈褰Y(jié)婚,將上橋頭逐漸發(fā)展成村莊。綠營兵雖然有政府發(fā)給餉銀,但家眷需要自己生產(chǎn)維持生活。上橋頭地面狹窄,有史以來僅有40多畝沙地,加上當?shù)赝了绢^人、屬卡老民不準漢族人開荒種地,為生活所迫,綠營兵家屬便根據(jù)當?shù)卮迕竦男枨?,用當?shù)馗呱剿a(chǎn)的杜鵑木、槭木樹根或寄生樹疙瘩制作木碗、木盒。由于涉藏地區(qū)交通極不方便,漢地的瓷碗很難到達涉藏地區(qū),但村民外出勞作、上山打獵、出門趕馬都需要帶碗上路,而歷史上尼西出門趕馬的生意人又特別多,因木碗、木盒適應村民出遠門需帶碗的實際,上橋頭人就制作木碗賣給這些生意人,或請這些生意人攜帶木碗、木盒遠銷到其他涉藏地區(qū)。從這個起源說法上看,上橋頭村木器手工藝品的制作歷史至少有兩百年了。

尼西的木器手工藝品中最有名的是木碗,在涉藏地區(qū)享有木碗之鄉(xiāng)的美譽。對于半農(nóng)半牧的涉藏地區(qū)和到處游走嗜茶的藏族人來說,木碗是最實用的器具,也成為藏族人最珍愛的物品之一。在過去藏族有這樣一個規(guī)矩:“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夫妻不共碗?!庇袟l件的家庭都是人各一碗,人在哪里,碗就在哪里,人在碗在,形影不離。人死后,還要用其生前用過的木碗盛滿茶、酒供在遺體前。涉藏地區(qū)不但平民百姓人手一碗,達官顯貴也隨身攜帶木碗,它既是一種裝飾,也是官階大小的標志。木碗還是寺院的標記,不同寺院的僧尼使用的木碗大小不同,形狀各異。

上橋頭木碗等木器手工藝品的材質(zhì)選擇十分講究,經(jīng)常使用的材料有“邊咱”“達瑪”“克大”“勒巴”四種,“達瑪”和“克大”屬于杜鵑花科木本植物,而“邊咱”“勒巴”屬于槭科植物。材料主要來自我州各地及麗江寧蒗、四川甘孜等地。村民稱制作木碗最名貴的材質(zhì)為“咱”。藏族人有一句諺語:人間的寶貝是活佛,樹木里的寶貝是樹瘤,俗稱“寄生包”,以槭類和蒿類寄生最好,最珍貴的是蒿屬根類,特別罕見,因寄生包的內(nèi)部木紋錯結(jié)纏繞,做出的木碗木紋細致交錯,紋理特別漂亮且具有一定的韌性,十分結(jié)實,不易破碎。藏族人把木碗比作情人,藏族情歌是這樣唱的:“丟也丟不下,帶也帶不走;情人是木碗該多好,可以揣在懷里頭?!边@首情歌揭示了熱戀情人之間的矛盾心情,也道出了藏族人和木碗的關(guān)系,一般的木碗已是丟不下的“情人”,更何況一只材質(zhì)特別、制作精美的木碗,所以制作木碗首先要在材質(zhì)上下功夫,材質(zhì)越好,制作出的木碗價位越高。據(jù)廖東凡考證,西藏的木碗很多,價格差別極大,最好的木碗是“察牙”和“納拋”,其中“察牙”就包括香格里拉尼西的“察牙”;“納拋”則出自西藏阿里地區(qū)。這兩種木碗都是用整塊的樹根或樹瘤制作出來的,因此十分名貴。據(jù)說一個上等“察牙”木碗可頂十頭牦牛的價格,一個中等“察牙”木碗也要用兩三只綿羊交換。尼西木碗品質(zhì)好的原因是香格里拉及附近一帶盛產(chǎn)槭樹科植物。據(jù)統(tǒng)計,這一帶生長的槭樹科植物多達25種。尼西生產(chǎn)的“察牙”木碗形狀美觀,漆色艷麗,而且經(jīng)久耐用,由此馳名于涉藏地區(qū)。據(jù)說,最早的尼西木碗是不上漆的,到了民國二十九年左右,上橋頭人王漢宵(藏名知史孫諾)到劍川拜王宏祖為師學習漆藝,在學習劍川漆藝的基礎上,經(jīng)過自己反復鉆研實踐,熬制出一種涂抹在木碗上不怕燙、不怕水、不脫皮、無毒無害的生漆,涂漆之后的木碗透明略帶福黃,透顯出木紋,色如琥珀。

糌粑盒一般盒體較大,主要用于放置糌粑面,采用楸木、樺木和央魯(當?shù)厮追Q豆腐渣木)制作,也有使用青皮(是槭樹科中葉子不分叉的樹種)制作的。尼西的木盒漆藝以黃色、紅色、金色為主,彩繪為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龍紋、萬字紋、云紋、蓮花紋等吉祥圖案,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家居裝飾品。木碗、木盒等用品深受藏族百姓喜愛,不僅滿足了當?shù)厣畹男枨?,而且遠銷到甘孜、昌都、拉薩,甚至出口印度、尼泊爾。

制作木碗的第一道工序為選擇木胚,第二道工序是煮制木胚并陰干。先用手斧把木胚砍挖成接近所制作器皿形狀的初胚,然后將初胚放在開水中煮2至3個小時,接著將煮好的初胚撈出放到不通風、不見光的房間內(nèi)存放陰干,先堆放15天左右再逐個擺放陰干。在春季或秋季,陰干的時間需要兩個月,冬季則需要三個月,初胚要干透才能旋制。第三道工序是旋制初胚。先在腳踏車轆轤或電機頭上粘一塊松香,把松香加熱后將初胚小頭粘在松香上,淋水冷卻粘牢初胚,一塊松香能粘100次左右。隨后開動機器,用自制的刀具旋制出木碗或其他成型木器,旋制時根據(jù)初胚的特征以制作人的手感掌握形狀、弧度、厚薄、大小。然后用砂紙或河邊撿來的砂石將木器打磨光滑,用手鋸將成品鋸下,用砍刀砍下鋸剩的初胚底座。如旋制糌粑盒、酥油盒等帶蓋的木盒,需將以上工序重復兩次,旋出嚴絲合縫的蓋子,既方便開啟,又有很好的密封性。第四道工序是彩繪上漆,用牛尾刷子上漆。漆制木碗的漆用生漆熬制,從劍川、蘭坪或維西一帶買來桐油和生漆,生漆熬制成熟漆要用3天時間,熬好的漆用牛皮紙蓋住待用。其中最關(guān)鍵的步驟是配漆,漆的干稀程度要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來定。配漆的人一般不會向外透露漆藝和配方,除非是至親。上漆時先在干透的木碗、木盒等木制品上刷上牛皮膠,做灰底刷漆,在太陽下曬干,用砂紙將上了牛皮膠灰底的木制品打磨光滑,然后用牛尾刷子刷第一道漆,將刷過漆的木制品用沾水的毛氈包裹,置于房間內(nèi)陰干。陰干后的木制品又放到太陽下暴曬,待曬干后用毛筆蘸土漆和膠水混配的顏料涂刷或繪制花紋圖案。木碗一般不彩繪,其他盒盤之類多施以彩繪,彩繪的圖案以龍、鳳、獅和藏八寶為主。木盒等木器會添加金箔或銀箔,再放于房間內(nèi)陰干。陰干后再上一道土漆,最后曬干。上漆完成后,木碗制作工序就全部結(jié)束了。

尼西上橋頭現(xiàn)有40來戶人家,有半數(shù)人家從事木碗加工,都是個體經(jīng)營,有各自的銷路。從傳授傳承來看,制作木器手工藝品的這些人家基本上是親戚關(guān)系,相互交流和學習木碗制作的工藝和技術(shù)。但由于木碗制作是各家各戶自產(chǎn)自銷,相互之間形成了競爭的態(tài)勢。

木碗等木器手工藝品制作、銷售一直是尼西上橋頭村民的主要生產(chǎn)活動和經(jīng)濟來源,這些木器手工藝品不僅是藏族文化中的重要物件,也是迪慶州與其他涉藏地區(qū)交往的紐帶,更是我們保護弘揚藏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實物見證。

責任編輯:卓瑪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