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多少顆星,卓就有多少調;山上有多少棵樹,卓就有多少詞;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這便是人們對內容豐富的云南迪慶鍋莊舞的贊譽。根據從麗江石鼓轎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畫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測,迪慶鍋莊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鍋莊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在迪慶地區(qū),有的地方稱鍋莊舞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稱“擦拉”(意即玩藝)。鍋莊舞歷史比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之前。鍋莊舞是隨著迪慶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fā)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因此,迪慶鍋莊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有表現迪慶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鍋莊舞有“擦尼”(古舊鍋莊)和“擦司”(新鍋莊)之分。擦尼相傳在吐蕃祖孫三法王時就已流傳于迪慶,反映了奴隸制社會和原始宗教形態(tài),帶有祭祀性質。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愛擦尼,歌詞內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較古老,如《 蓮花生大師的誕生 》、《 建立桑耶寺 》、《金碧輝煌的寺廟》、《銀光閃耀的王宮》、《福氣財運降地此》、《豐收呀豐收》等 。跳這種舞時 ,只能唱專用歌詞,不能改動,舞蹈一般都具有緩慢、穩(wěn)健、古樸、莊重的特點。擦司的歌詞內容、舞姿等都比較靈活,反映生產勞動,歌頌農牧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經商貿易的歌詞比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壩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愛的歌舞,青年人通過擦司歌詞中的比喻配對來表達相互愛慕的情意。如檀香樹與孔雀鳥配對 ,松柏與鸚哥配對,楊柳樹與布谷鳥、雪山與馬鹿、森林與獐子、草原與花、魚與水配對等。 迪慶各地的鍋莊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德欽奔子欄一帶的鍋莊舞曲調低沉典雅、渾厚豪邁、凝煉深沉,拖腔多而長,猶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灑脫、豪放穩(wěn)健,猶如雄鷹展翅。輕快活潑與豪放相濟。跳舞時,參舞者皆彎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穩(wěn)緩慢,臨近結束時動作小巧迅速,變化較快,歌舞都在歡樂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德欽一帶的鍋莊舞自始至終有嚴密的順序, 一般程序為:儀瓦(鍋莊序歌)、央卓(招福鍋莊)、思卓(迎賓鍋莊)、堆卓(贊頌鍋莊)、宗卓(相會鍋莊)、主卓或彰卓(辭別鍋莊)、卦卓(挽留鍋莊)、扎西巨(鍋莊結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個程序的鍋莊都有數調或數十調曲子,但跳唱必須按程序來進行,跳完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迪慶鍋莊舞包含著豐富的藏族文化內涵,形式完整多樣,地域特色鮮明,民族風格濃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其中蘊含著友愛、團結等傳統的人文精神,有較高的藝術和社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