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老百姓把那些勤政廉潔,敢于主持正義,替民辦事的基層官員稱為“父母官”。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歷來親民愛民的仁政及心系蒼生的父母官都為史家濃墨重彩。 如清正作為,造福百姓的春秋戰(zhàn)國西門豹;有以百姓心為心的唐室砥柱狄仁杰;有鐵面無私,為民請命的北宋包拯……這些官員視民如子,為民興利因而獲得了百姓的愛戴,被廣泛傳頌??梢哉f,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王霸思想,但也有千古不易民為本,一脈相承清廉風。 而公仆這個詞來源于西方。史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一句話:“我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公仆?!贝巳嗽谖黄陂g,一直以這句話作為座右銘,對普魯士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進了普魯士發(fā)展,為德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無論是“父母官”,還是“公仆”的稱謂,仍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唯有“人民公仆”一詞,全面詮釋了黨員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情懷。 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群眾、團結群眾,共同為理想奮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從中培養(yǎng)起黨與群眾的深厚感情。我們黨的干部不再是封建社會的父母官,而是進一步升華為人民的公仆。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在此過程中,有的黨員干部放松了黨性修養(yǎng),淡化了群眾路線,逐漸與人民疏遠并產生高高在上的特權思想,少數(shù)黨員干部在物欲橫流中經受不住金錢等的誘惑,不惜觸犯黨紀國法以滿足私欲;極少數(shù)黨員領導干部利用手中權力,隨意決策,不惜損壞群眾利益,甚至引發(fā)許多社會矛盾并導致重大社會利益沖突,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 這些跡象表明,踐行群眾路線,首先要根除官僚作風和特權思想。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群眾路線不僅是毛澤東思想的靈魂,更是我黨同群眾保持血肉聯(lián)系,促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堅實基礎?!耙磺袨榱巳罕?,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span> 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必須落實到工作中。 根據(j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3年4月19日召開的會議決定,從2013年下半年起用1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干部必須在此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發(fā)揮帶頭模范作用,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查找自身存在的“四風”問題并進行治理整改。 黨的群眾路線,究其實質只有九個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每一名黨員干部首先要學習繼承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切實按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歷屆中央領導的要求,加強黨性修養(yǎng),提高政治理論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嚴守黨章規(guī)定,嚴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其次,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全黨一切事業(yè)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始終認識到手中的權力來自于人民,不能視群眾為子民,而要尊群眾為父母,衣食來自群眾、權力來自群眾、辦事依靠群眾,工作目的為了群眾。第三,要放下“官”架子,把自己放在與普通群眾同等的位置,把自己當作群眾的一員。第四,要當好人民的公仆,甘做群眾的仆人,為群眾服務。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深入群眾,才能察實情辦實事。要善于運用手中的權力,匯聚民意、依靠民眾,科學決策,辦群眾需要辦的事,只有順民意、解民憂,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以實際行動為群眾謀利益,才能得到群眾的信賴,共同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記者 張錦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