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場關于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情況的“大考”,正在全國36個“水系”發(fā)達的重點城市展開。 資料圖:數十名工人在河道中將淤泥裝進編織袋后運上岸。 2015年,國務院發(fā)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明確要求:2017年年底前實現(xiàn)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2020年前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目標。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qū)要于2017年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3年過去,那些被要求在2017年年底交出“基本消除黑臭水體”答卷的城市究竟成績如何?近日,生態(tài)環(huán)境部聯(lián)合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就此開展專項督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跟隨首批第十督查組來到湖北武漢、隨州進行采訪,對兩地黑臭水體的整治情況進行調查。 兩部門督查顯示,上述兩地建成區(qū)內,多數水體已基本消除黑臭,群眾反響良好。不過,督查也驗出了問題:部分上報“已完工”的水體,整治效果并未達到要求,有的“黑臭現(xiàn)象沒有消除”,需重新列入名單繼續(xù)整治。 部分上報“已完工” 實際整治沒完成 根據行動方案,此次督查重點看4個方面: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tài)修復是否落實。督查組不僅檢查河面是否存在大面積漂浮物、河岸是否有垃圾,感官上是否消除黑臭,同時還要進行水質監(jiān)測。 在第十督查組負責的武漢市,列入整治名錄的黑臭水體有19個。該市上報稱,截至2017年12月底,19個水體整治“已基本消除黑臭”。隨州市的7個黑臭水體中,列入本輪督查的有4個。據上報稱,截至2018年4月底,4個均“已基本消除黑臭”。 督查組連續(xù)半個月對這些水體逐一走訪、現(xiàn)場取樣檢測、綜合分析研判,結果發(fā)現(xiàn),情況并不完全和上報的一致。 “兩地列入督查的總共23個黑臭水體中,絕大部分整治完成,但仍有部分水體沒有消除黑臭現(xiàn)象。”第十督查組技術組長說。 巡司河(洪山段)與黃孝河明渠,系武漢市上報“已完工”、實際仍未消除黑臭的兩條水體。 巡司河位于武漢城區(qū)南端,跨三區(qū),終匯長江。2016年11月,該市水務局對該河制定了黑臭水體整治方案,其中洪山區(qū)段包括污水收集、泵站建設及截污工程等,投資額9500萬元。 5月19日,記者隨督查組來到該河南湖路附近,只見河岸打圍,河道邊,4臺挖掘機正在挖掘淤泥。水體呈灰黑色,走近傳來酸臭味,水面不時向外上翻黑色泥點。 督查組整體檢查顯示,巡司河(洪山段)中上游水質監(jiān)測結果均屬重度黑臭程度,河面存在兩處大面積漂浮物,河岸有1處垃圾,存在3個違法排污口,同時,有雨水口晴天有污水排出。 該河段還存在“底泥未安全處置”問題,有兩處清淤底泥系無組織堆放于河道兩邊。此外,馬湖路段、獅子山片區(qū)污水管網改造工程沒有完成。 黃孝河明渠位于武漢江岸區(qū),黑臭段長5.4 公里。記者隨督查組看到,上游約40米由鋼板閘截流部分污水,截流的污水呈重度黑臭。監(jiān)測結果顯示,全河段5個監(jiān)測點位中的4個仍屬黑臭狀態(tài),上游至中游河面,存在多處面積大于5平方米的漂浮物,大部分為漂浮的上翻底泥,這些底泥順河而下,散發(fā)出陣陣臭味。 同時,河岸存在多處垃圾。有的長達500米,系混雜著生活垃圾的建筑泥渣,“有機質含量高,存在隨雨水進入河道的風險。”督查組介紹,“這屬于垃圾收集、轉運體系不健全、不落實”。 在隨州,4個被督查水體中,3個已基本消除黑臭。1個水體——南郊1號渠系——上報“已完工”、但實際整治效果沒達到要求,需重新列入名單繼續(xù)整治。 南郊1號渠黑臭段長950米。記者隨督查組沿河看到,該渠按照方案整治完成的600余米河段之外,還有一段長300余米的水體,呈暗黑色。經檢測,水體氨氮超標,屬重度黑臭,系“沒開展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