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 近日翻閱《漢書》,有這樣一句話吸引了我——“遺子黃金滿贏,不如一經(jīng)?!币馑际钦f,留給子孫滿箱黃金,不如教會子孫一本經(jīng)書。其實,這里的“經(jīng)”不是指哪一本具體的書籍,而是告訴后人,與其給孩子置下萬貫家財,不如教會他們?nèi)绾螌W習,如何做人,如何生存。簡單地說,就是要給后人留下好的家風。 由此,引出了關于家風和家產(chǎn)的永恒話題。何為“家風”?即一個家庭所倡導和踐行的核心價值觀,蘊含于家庭成員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外顯為家規(guī)、家訓、家德、家教等?!凹耶a(chǎn)”指家庭的財產(chǎn),與“家業(yè)”近義,意為家傳的事業(yè)或?qū)W業(yè)。放在現(xiàn)實的人文語境下,兩者就像家庭建設的兩部分,各有各的作用,且相輔相成,不能說“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但竊以為,許多時候,家風傳承比家業(yè)綿延更值得我們?nèi)リP注。 好的家風勝過萬貫家財。古語有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我國歷史上許多賢臣名相、清官廉吏,在治家教子方面、在家風家訓、在財富觀念方面,都反復強調(diào)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財盡其用、人享其安,也很注重以身示誡,立之以規(guī),喻之以理,教之以嚴,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清乾隆年間,鄭板橋身為知縣卻為政清廉,他罷官歸里時是“宦海歸來兩袖空,逢人賣竹畫清風”。他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他對兒子說:“可于課余之暇,命農(nóng)工導之家稼學圃?!薄拔也辉缸訉O將來能勢位富厚”“不能積造孽錢以害子孫”。他的女兒出嫁時連嫁妝也沒有。他在彌留之際,叫兒子親自做幾個饅頭給他吃,當兒子做好饅頭端來時,他卻已咽氣。兒子悲痛欲絕,忽見茶幾上有一遺言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兒子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父親要他做饅頭的良苦用心。 傳承家產(chǎn)不如傳揚家風。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給子孫留錢財,留給子孫這樣一副對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狈吨傺屯砟陮⒆约旱挠嘭敹寄脕碓诩亦l(xiāng)買了一千多畝良田,創(chuàng)建了義莊。通過義莊,族人可在生活困難時獲得糧食與衣物,渡過難關。范仲淹還曾將一塊打算用來自住的宅地捐獻出來,建造學堂,普惠于民?!胺妒狭x莊”堪稱古代的“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從范仲淹創(chuàng)立開始,存在了八百余年,到民國時期,由于歷代子孫的捐贈,其田地已多達五千余畝。無怪乎在傳統(tǒng)家族已經(jīng)普遍呈現(xiàn)出衰落跡象的北宋時代,范氏卻逐漸興旺發(fā)達起來,其仁善家風,與范仲淹創(chuàng)立的義莊一道,長盛不衰。 好的家風才是最好家產(chǎn)。《易經(jīng)》有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良好的家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營養(yǎng)劑,能給一個家庭正能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來”的范仲淹一生淡薄名利,言傳身教之下,他的子女也受到良好家風影響,從而使其家族有了代代相傳的好口碑;岳飛的母親在兒子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忠臣岳飛又一再教育自己的兒子一心為國,從而讓后人敬仰。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與其費盡心機給子女攢下大筆財產(chǎn),倒不如在提高子女思想、文化修養(yǎng)上下功夫。俗話說: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建設良好家風、傳承良好家風,多關心一下子女的學業(yè),教育孩子讀書識禮,學會一技之長,養(yǎng)善積德,遵紀守法,拼搏進取。對子孫而言,這樣的精神遺產(chǎn)一定比大筆物質(zhì)財富更受益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