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網訊(記者 王維韜)得知老同事呂勤貴回到了香格里拉市,一大早,老科協副會長和明便和老伴一起來到軍馬場村呂勤貴家看望他,在迪慶高原奉獻了一輩子的呂勤貴如今因缺氧等原因已無法長期居住在香格里拉市。 “身體可還好,在香格里拉這幾天適不適應……”和明很關心呂勤貴的身體情況,一番閑聊后,和明對呂勤貴說,“過段時間老科協要換屆了,我代表老科協邀請您參加換屆會議。” 87歲的呂勤貴雖有些耳背,但思路卻很清晰?!案兄x黨和政府沒有把我忘記,發(fā)揮余熱是應該的,但由于身體的原因我不能在高原上待的時間過長,過幾天就得回麗江?!眳吻谫F說,“我相信在新一屆班子的領導下,老科協一定會越來越好。” 呂勤貴是迪慶州農科所高級農藝師,由他參與完成的《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評價利用》項目,榮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迪慶高原的60多年間,還榮獲國家、省、農業(yè)廳、州級表彰獎勵33項。先后獲國務院“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人才”等榮譽,被編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名錄》《中國當代農業(yè)科技專家名錄》《中國專家大辭典》《云南科技英才》等多部典籍。 呂勤貴是玉溪市元江縣人,在黨中央“到邊疆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下,1957年8月,21歲的他剛從昆明農校畢業(yè)便離開故土,從云南最熱的地方到了最冷的滇西北,成為一名援邊工作者。 1957年9月,呂勤貴被分配到剛成立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在州人委會農水科工作,剛到迪慶時,看到高原人民一日三餐離不開酥油茶、糌粑、奶渣,很少吃上新鮮蔬菜的情況,呂勤貴便立志要在迪慶干一番事業(yè),把所學知識毫不保留地奉獻給高原??傻綅彶坏揭荒?,一頂“右派”的帽子就壓到了呂勤貴的頭上,這一壓就是20年。 “在那歷經磨難的歲月里,我的心靈深處依然堅信共產黨,我時刻自我安慰,這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會得到澄清,總有一天,我所學的知識一定會得到發(fā)揮?!眳吻谫F說。在這樣的信念支撐下,呂勤貴偷偷利用空余時間,背著生產隊干部,在離公路不遠的石頭灘里開出了兩分自留地,他就在這有限的自留地里搞蔬菜種植試驗,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技術。同時,他還積極實踐水田、旱作、經作的栽培技術和農村小水電站的施工技術。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呂勤貴回到州農科所,繼續(xù)從事農業(yè)科技工作。他學藏語、搞科研,日復一日地在平淡卻不平凡的生活中與藏族人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每當看到單位職工和城鎮(zhèn)居民排長隊搶購從外地運來的高價低質蔬菜時,呂勤貴心里總不是滋味?!拔沂寝r業(yè)科技人員,不能讓這種現象長期持續(xù)下去,我要在迪慶州農業(yè)科技史上刻上一道印跡,留下給藏族人民。”呂勤貴暗下決心改變這種現狀。 為摸清各種蔬菜在高海拔地區(qū)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找準科學種植方法,呂勤貴白天到一線搞外業(yè),認真進行科技試驗,晚上查閱資料,廢寢忘食。 1980年至1987年間,呂勤貴主持承擔《中甸高原蔬菜栽培示范推廣》項目,他先后從北京、山東、浙江、昆明、麗江等地引入蔬菜良種進行引種栽培試驗。1981年,對上年引種材料進行篩選。1982年,在州農科所試驗地進行一畝高產栽培試驗,收到高產高收入的良好效果。1983年,高原蔬菜種植開始推廣。 由于受傳統(tǒng)種植觀念的影響,農牧民群眾根本不相信能在高原上種出蔬菜。這也給蔬菜示范推廣增加了難度。為此,呂勤貴和同事充分利用當地群眾到試驗地參觀的機會以及到市場上賣菜的時機,逢人就宣傳科學種菜。 “我與和明所長還采取了最笨的辦法,就是在縣里開兩會時,背著菜秧、菜種,一個代表團一個代表團地推廣,利用休會間隙,宣傳蔬菜新品種種植技術,當時,每個代表團都或多或少領走了一些菜秧和菜種。這樣的效果讓我們充滿信心?!眳吻谫F說。 后來,在解放村農戶林稱此姆家試種的包包菜取得成功,建塘鎮(zhèn)農布家的試種也取得成功,這大大增強了呂勤貴和其他科技人員的信心,他們以開現場會方式,讓農戶現身說法推廣蔬菜栽培技術。從1984年起,我州科技人員還進行了蔬菜地膜覆蓋栽培試驗示范,效益顯著。到1986年,全州所轄的29個鄉(xiāng)鎮(zhèn)都試種上了州農科所無償提供、并經試種成功的良種,使高原人民的“菜籃子”逐漸豐富起來。1986年,《中甸高原蔬菜栽培示范推廣》項目獲得云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呂勤貴獲“第一完成人”榮譽。1988年3月,在首次職稱改革中,呂勤貴被破格晉升為高級農藝師。 除主持承擔蔬菜科技項目外,呂勤貴還參與省、州及單位的“光葉花苕早熟品系‘74-2’的培育與推廣”“食用菌人工種植試驗示范”“西瓜引種栽培試驗示范”等項目,均獲成功。此外,他還帶隊到北方五省考察蔬菜冬季栽培和貯藏保鮮技術,返回后,在州政府支持下,建造塑料日光溫室,后又向省農牧漁業(yè)廳申報《高寒地區(qū)塑料日光溫室種植蔬菜技術開發(fā)》項目獲批準,并列為我省重點農業(yè)新技術開發(fā)項目,項目的實施不僅解決了高原不能種植喜溫蔬菜和不能全年生產蔬菜的難題,增加了蔬菜生產的花色品種,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成為高原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科技措施。 1991年5月,在迪慶高原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呂勤貴退休了,本該安享晚年的他并沒有因為退休就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先后接受州農科所、中甸縣科委、州科委、州科協、州種子管理站的返聘。參與蔬菜科技培訓技術指導、撰寫科技論文、教材。2005年12月,已退休14年的呂勤貴被評定為農技推廣研究員。 退休后,除了從事本行業(yè)務工作外,呂勤貴還從事黨務和社會公益工作,2000年至2010年,呂勤貴擔任州直離退休老干部黨委第一支部書記;1993年至2005年,被選為建塘社區(qū)軍馬場村村長,其間,他為社區(qū)居民多方籌措資金開通了自來水;1997年,呂勤貴加入建塘鎮(zhèn)城區(qū)老齡協會,后被選為副會長兼副秘書長;2000年,加入云南省老干書畫協會,同年,加入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任兩屆理事;2001年,加入剛成立的州老干書畫詩詞協會,任理事;2010年12月,迪慶州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成立,呂勤貴擔任首屆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隨著年齡增長,呂貴勤把工作陣地從前線轉移到后方,不斷為迪慶農業(yè)科學研究提供理論指導,點明正確的路徑。退休不退步的精神和干勁,使他獲得了“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務院授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人才”稱號等多個榮譽稱號,享受到國務院特殊津貼。 躬耕青山綠水間,多年來,呂勤貴憑著一顆赤誠的心,在農業(yè)科技推廣服務的天地里,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發(fā)揮著一名農技員無窮的能量,書寫了最美的農技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