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網訊(作者 吳平)我的入黨介紹人肖巴松今年93高齡,是離休干部。 1973年入黨那年,我是民辦教師,肖巴松是進村復查工作隊員,復查有幾家漏劃地主、富農,鄉(xiāng)下百姓稱新地主,不管叫什么,那一頁歷史已經翻過去了。他曾經說過:“人像一?;ㄉ?,地下受苦受難,地面開花結果。”比喻非常生動,這也許是他對自己人生的真實寫照和對那些年代的回憶。也是對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形象、貼切的比喻。 肖巴松從小在麗江長大,講一口既標準又流利的納西話。他還說:“過去在自己的履歷表上寫了一句‘家庭人口,獨自一人’。簡單明了沒有牽掛?!彼易婕谥械榭h格咱鄉(xiāng),民國年間遭匪患,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隨父母逃到麗江避難。有一年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父母雙雙離世。從此,他給有錢人家當童工,好幾次試圖回鄉(xiāng),但因年幼辨不清方向,沒有成功。成年后,由一位地下黨員介紹參加騎兵隊(原先叫邊縱七支隊藏族騎兵大隊,后來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藏族騎兵大隊,營級編制)。 佛教界愛國人士、原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協(xié)副主席、四川省佛學院院長喜饒活佛在他的回憶錄中記敘:“1949年,我在雞足山聽說大理游擊隊里有一支藏族騎兵隊,作戰(zhàn)很勇敢,地方保安團甚至連國民黨正規(guī)部隊對他們都感到頭疼?!?/p> 那個年代,肖巴松和他的中甸籍騎兵大隊戰(zhàn)友,在滇西北戰(zhàn)斗中屢建戰(zhàn)功,為滇西北解放做過貢獻。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藏族騎兵大隊撤銷編制,下放地方工作。1957年,中甸出現叛亂,肖巴松擔任大中甸武工隊長,參加了平息叛亂、消除匪患的戰(zhàn)斗。 肖巴松年長我20歲,平時兄弟相稱,關系很好。他為人正直,辦事果斷、利落,從不拖泥帶水,不喜歡看別人臉色行事,習慣用手勢助話,這是那一批人的共同特點。后來,他光榮離休,稱得上是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今年春節(jié),我拜訪肖巴松老人。他家房子很氣派,裝修豪華,也許這年頭新房子見得多了,只是覺得還可以。其中,覺得他家的神龕很有意思。他介紹:“這個是我的,那個是他們的。”最大的區(qū)別是:他的神龕主座上是毛主席銅像,看上去給人一種威嚴感,墻面上新中國十大元帥畫像,呈一字行排列。左下角是他個人相片,胸前掛滿各種勛章,好像是他人生中的歷史見證!這些相片面帶微笑,緊靠銅像,意味著如果沒有共產黨、沒有毛主席,就沒有他的今天。 神龕上的春聯被哈達遮住看不清內容。這時我想起年輕時見過的一副春聯:“共產黨開出光明路,毛主席引來幸福泉?!睓M批是:“飲水思甜”四個大字。這就是我與他的共同情懷。 我想,作為一名老黨員,肖巴松一心為民,憑的是實干精神,憑的是對黨的忠誠!他留下的物質財富不多,但他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萬千思緒如江河浪濤,時刻拍打著我的心窩。我對他表示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