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在我生活的村莊里,每家每戶做飯用的都是柴禾。每天傍晚,大人陸陸續(xù)續(xù)背著柴禾從田間回來,村里的小孩一年四季就忙著做兩件事:夏秋打豬草,冬春拾柴禾。 那時候,蓬柴和樺皮子是山里最常見的兩種柴禾。蓬柴是一種低矮的草本植物,它的種子可用來喂豬,枝干則用來生火。樺皮子是一種野生灌木,比蓬柴耐燒多了,但它的分布范圍很有限,常常長在陰坡之上,砍起來也很費勁。 上世紀80年代后,村里人做飯用起了蜂窩煤爐。蜂窩煤爐雖然省時省力,但它起火很慢,火力也有限,生火時,還要不停地用扇子扇,做一頓飯需要很長的時間。有一年國慶節(jié)收假,正在縣城上高中的我要去趕車,母親擔心我餓肚子,要我吃了午飯再走,可因為蜂窩煤爐不給力,我誤了班車。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新型的節(jié)能灶代替了傳統(tǒng)的蜂窩煤爐。節(jié)能灶果然名不虛傳,鼓風機一吹,一斤麥草就能燒開一小鍋水,做飯也比從前方便多了。但是,節(jié)能灶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煙熏火燎的。到90年代末期,塊煤成為農(nóng)戶家最普遍的燃料。一到冬季,大塊的煤炭送入火爐里,做飯取暖一舉兩得,農(nóng)民的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2000年以后,農(nóng)村普及了液化氣罐。擰開液化氣罐的閥門,扭一下液化氣灶上的開關,通紅的火苗就躥了起來,做飯既安全干凈還快捷環(huán)保。關鍵是有了液化氣罐,隨時都可以做飯,方便至極。 2008年前后,電磁爐進入了農(nóng)戶家中。有一次,我見一向節(jié)儉的李大爺也用起了電磁爐,就開玩笑說:“李大爺,您用電磁爐,就不怕浪費電嗎?”李大爺?shù)芍壅f:“臭小子,還開起你大爺我的玩笑了,如今咱們條件好了,就不興我也圖個方便?” 近幾年,農(nóng)村又通上了天然氣,做飯更加方便了。不僅如此,不少村民家還安裝了燃氣熱水器,勞作一天回家后,還可以沖個熱水澡,解解乏,方便又快捷。難怪大家嘴邊常掛著這樣一句話:“黨的政策真好呀,讓我過上了這樣好的生活!” 幾十年間,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尤其是農(nóng)村,從過去拾柴生火做飯到燒塊煤做飯取暖一舉兩得,再到天然氣、電磁爐走進千家萬戶,做飯、取暖的方式變化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相信在黨的領導下,老百姓的日子一定會一變再變,越變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