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氣溫升高,雨季來臨 云南野生菌大量上市 又到了再次學(xué)習(xí)重溫 野生菌食用安全小知識的時候了 小編提醒 野生菌子千千萬 看好種類再下飯 這些菌子有毒 千萬不要吃! ↓↓↓ 此前,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真菌多樣性與綠色發(fā)展重點實驗室聯(lián)合對云南常見毒菌掛圖進行了更新,包含24種云南常見毒菌(毒蘑菇)↓ 都不靠譜 不少誤食者都有過在老家采食野生蘑菇的經(jīng)驗,認為可以靠形態(tài)、氣味、顏色等特征自行識別毒蘑菇。實際上,即使是經(jīng)驗豐富的生物學(xué)家,也需要借助專業(yè)設(shè)備才能準確鑒別蘑菇是否有毒。 誤區(qū)1:顏色鮮艷的菇才有毒? 事實上,單看蘑菇的外表,并沒有絕對的安全標準。 一身雪白的鵝膏菌看起來很普通,卻是一朵致命的“白毒傘”!色彩不艷、長相并不好的肉褐鱗小傘、秋盔孢傘,也極毒。但很漂亮的橙蓋鵝膏,卻是著名的食用菌。 誤區(qū)2:長在陰暗潮濕處的才有毒? 所有的菇都傾向于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跟毒性無關(guān)。 可以吃的雞腿菇經(jīng)常在牛屎等動物糞便上“綻放”;而包括“白毒傘”在內(nèi)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長在干凈的林中地上。 誤區(qū)3:不生蛆、蟲子不吃的才有毒? 實際上,著名毒菌——豹斑毒傘常常被蛞蝓吃,不少有毒種類也可以生蛆。 誤區(qū)4:和銀器、大蒜一起煮會變黑的才有毒? 蘑菇毒素不會與銀器、大蒜等發(fā)生反應(yīng)。 誤區(qū)5:受傷變色、流汁液的才有毒? 這也不是絕對的。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但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誤區(qū)6:菌蓋上有疣、柄上有環(huán)和菌托的才有毒? 雖然這類菌有毒種類的比例較大,但也并非絕對如此。許多毒菌并無獨有的特征,如外觀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誤區(qū)7:徹底煮熟,就能安全食用? 這個原則對于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是有效的。蘑菇中的毒素會有相當(dāng)一部分可以通過加熱破壞,但有一部分極為頑強的能夠“熬過”高溫酷刑,依然保持毒性。 不采摘、不購買、不加工、不食用不認識的菌類,這些有可能是有毒野生菌。 太幼小的野生菌和霉變的野生菌不要吃。野生菌太小難以識別,霉變的野生菌有其他毒素也可引起中毒。 最好不要吃雜菌。如果同時誤食幾種毒菌,對身體危害更大,醫(yī)療救治也更困難。 食用時一定要煮熟、炒透。有些菌種的毒素經(jīng)高溫加熱后可被破壞,但有些劇毒菌種高溫依然不能破壞其毒素。 吃野生菌最好不飲酒。酒精可以促進毒素吸收,也可能與毒素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產(chǎn)生新的毒素,從而加重中毒癥狀。 總之 吃菌千萬朵,安全第一條 野生菌雖然味道鮮美 營養(yǎng)豐富 卻也“暗藏殺機” 面對可疑毒菌 做到不采摘、不收購、不加工、不食用 謹防誤食中毒 切勿舍命陪“菌子”! 來源:云南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