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現(xiàn)存的古代“久棋”棋盤和使用不同顏色的石頭棋子 中國西藏網訊 藏式圍棋是在古老棋盤上的智力游戲,藏語稱之為“密芒”,“密”的意思是“眼睛”,“芒”的意思是“眾多”,二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多眼棋”,廣泛流傳于西藏及四省藏區(qū)和周邊的不丹、尼泊爾等國,是一種和內地圍棋基本類似又略有不同的智力娛樂游戲。 20世紀后半期,藏式圍棋受到現(xiàn)代社會各種文化娛樂游戲和經濟大潮的沖擊,瀕臨衰微斷代的境地,所幸一批有遠見卓識的藏漢族圍棋愛好者,竭心盡力發(fā)掘不同種類的藏棋,尤其是“密芒”“久棋”“國王大臣棋”“牛角棋”等,經過多年的普及推廣,不少拉薩中小學開設了藏棋興趣課,西藏各年齡段的藏棋愛好者已達2萬余人,藏棋迎來了史上新的的發(fā)展時期,在藏棋保護傳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圖為藏式圍棋“密芒”12個座子、黑白間雜均勻放置的示意圖 藏式圍棋棋盤上為17道線路,289子,布設有12個星位,中央星位設置天元,落子布局前,對弈者先行間雜均勻置放黑白各6子的12個座子,因其特有的內在棋理,是遠古先民對自然、人生、社會、軍事等無窮盡的哲理思辨。自誕生以來,藏式圍棋倍受人們喜愛,成為當時人們日常文化生活、娛樂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 藏式圍棋的產生及發(fā)展 民間認為,藏式圍棋的產生與藏地早期巫術占卜生死、原始苯波教、天文歷算的演示等有關,圍棋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民間認識以外,與早期原始社會各地的部落首領進行軍事推演戰(zhàn)爭進程有一定關聯(lián)。 先后出土發(fā)現(xiàn)的十數(shù)塊石刻棋盤、史書零星記載的棋手、棋的資料以及現(xiàn)今藏區(qū)各地了解藏式圍棋人士的情況,表明藏式圍棋歷史上曾經廣泛分布在藏族聚居區(qū),是一種傳承久遠古老的藏地棋類游戲。 2016年8月28日,西藏自治區(qū)藏棋協(xié)會成立并掛牌,藏棋協(xié)會會長為尚濤(左一),秘書長為阿旺邊巴(右一)。 據藏文史料記載,公元七世紀初期,時為象雄晚期,贊普松贊干布的父親時代,手下有一位著名的大臣瓊波?邦賽蘇孜,他是當時最負盛名的藏式圍棋高手。在他辦公期間,有幾位藏式圍棋愛好者就在他的辦公地點對弈藏式圍棋,每當某位棋手局勢不利時,瓊波?邦賽蘇孜就會從旁出手幫助,使之反敗為勝,一方面表明他的棋技在眾人之上,另一方面表明在瓊波?邦賽蘇孜的周圍有一批藏式圍棋的愛好者。 19世紀中葉以后,藏式圍棋“密芒”進入到一個興盛階段,出現(xiàn)了藏式圍棋專著《密芒吉單居》,即《藏棋之理論》,全書有16頁,正反32面。據閱讀過這本書的人講,本書包含藏式圍棋的下法,并收錄了部分棋手的棋譜講解圖,是一本有關藏式圍棋的指導教材,因此也被稱作“弈棋第一切之要書”,為藏式圍棋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原手抄本藏于甘南拉撲楞寺廟,與歷算書籍擺放在一起,作者是著名的天文歷算家丹巴加措,他也是一位高級別藏式圍棋手,在他的周圍也有一批藏式圍棋的愛好者。 藏式圍棋和中原圍棋的關系 無論是中原圍棋還是藏式圍棋,棋盤上的網格狀經緯點都展示出十分廣闊的天地空間,對弈者在對弈過程中憑借過往的感悟、認知,理性落子,使得圍棋具有演繹無窮變化的可能,對人腦的智力開發(fā)大有裨益,一方面能開啟智慧,另一方面能陶冶人們的性格情操。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人們通常會把一個人懂不懂圍棋看作他是否具備良好的圍棋歷史認知、是否多才多藝的一個標準。 圖為17道線路的石刻藏式圍棋“密芒”棋盤,出土于阿里地區(qū)札達縣托林寺廟旁原僧舍遺址。 藏式圍棋和中原圍棋最大的區(qū)別:現(xiàn)代中原圍棋盤是19道線路,361個點位,中央設置天元,無座子;藏式圍棋盤是17道線路,289個點位,三路線上標識出12個星位,中央設置天元星位,棋手對弈時,在三路線道上均勻間雜擺放黑白各6個共計12個座子。 按照中原圍棋起源可以理解圍棋的發(fā)展規(guī)律,應是從最低級的簡單、到相對復雜、再到后期的繁雜,最終回到共同認可規(guī)范化的19道。藏式圍棋17道線路的棋盤、黑白各6個座子的均勻擺放被肯定,證明其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久遠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這一認識或許長達數(shù)千年。藏地發(fā)現(xiàn)的17 、16道棋盤12個座子和托林寺石刻棋盤16個座子均反證出藏式圍棋的演變歷程。 筆者認為,藏式圍棋和中原圍棋之間有血脈相承的親緣關系。從血緣上看,二者有近親血緣傳承血濃于水的關系;從棋理上看,二者有相通相似和發(fā)展過程中不同的理念認知;從棋的規(guī)則上看,二者有共通共同相似之處,也有不盡相同之處。無論是中原圍棋、抑或是藏式圍棋,二者的發(fā)展歷程都非常久遠,鮮明地見證了歷史長河中源自同一父母本體,在發(fā)展進程中互有發(fā)展、互有影響、互有不同沿襲傳承的因果關系。 圖為藏區(qū)圍棋愛好者日常使用的圍棋子 因此,藏式圍棋和中原圍棋都是中華民族遠古先民的智慧結晶,內地圍棋被認為具有雅俗共賞的一面,逐漸走向全社會,被上層人士和普通大眾共同認可,傳承面寬泛。而藏式圍棋依然保留著古老的傳統(tǒng)規(guī)則,頑強生存在雪域高地內,藏式圍棋保留16、17道線路12個座子16個座子至今,說明藏式圍棋的表面形制、內在機制、棋理規(guī)則、認知理念自古至今均未發(fā)生太大改變,自始至終保存著原始圍棋的古老面貌。 圖為昌都市農牧民平常使用的一種棋類游戲,基本上采取隨手繪制棋盤,就地對弈下棋。 如何保護傳承好藏式圍棋是當務之急,幸運的是有一批熱愛藏式圍棋的學者專家不遺余力地做著收集整理和研究推廣工作。 藏式圍棋除了是一種娛樂游戲活動外,還具有研習謀劃軍事作戰(zhàn)策略的功能,故古代有名的國王、重臣、權臣、智者、能人大多會下且懂得藏式圍棋。 圖為藏棋協(xié)會開展藏棋宣傳普及工作 在圍棋的發(fā)展歷程中,最不能忽略的是一直都有一個相生相伴的棋類游戲,這就是“五子棋”“七子棋”或“九子棋”。這種棋類游戲起源于內地,也是在圍棋棋盤上用黑白二子游戲,行棋落子的著法大不同,但在細微處還是有相通的理念,這一棋類游戲自古及今盛行不斷,廣泛流傳在民間。 圖為西藏自治區(qū)藏棋協(xié)會舉辦“藏棋公益講堂”活動 藏式圍棋的棋文化,深刻反映出生活在雪域高原上象雄時期的先賢智者對世界的綜合考量。無論王朝怎樣更迭轉換,藏式圍棋受地域環(huán)境的制約,骨子里保持著固有的原始特性,持續(xù)保留傳承著古老的棋理,早期的象雄文化對藏式圍棋的形成、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原圍棋、藏式圍棋,是藏羌走廊文化經濟互通有無交流的結果,讓我們認識到二者發(fā)源于同一個父母本體,是同源不同流的產物,是不同地域土著先民對自然、社會、文化、歷史、軍事的再認識歷經數(shù)千年的演變逐漸形成的,是中華文明棋類游戲娛樂文化對世界的一大貢獻,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碩果。(中國西藏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