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18一道国产高清视频|夜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av|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久久久久久久一线毛片

一位支前民工與馬幫歲月的見證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08-06-25 14:48:05

  數(shù)天來,我們沉浸在悲痛中,但戰(zhàn)無不勝的勇氣壓倒了一切,公路里程在一步步延伸、縮短,流動紅旗在各個班組之間不停地交換傳遞,那是一種無以言說的精神動力和號召,吃的是粗茶淡飯,干的卻是驚人的壯舉。在吊江巖,連猴子都掉淚的懸崖峭壁上,成百上千的軍民腰間拴著篾繩和麻繩,像猴子在空中蕩著秋千,又似飛鷹展翅,照樣掄錘、握釬、打炮眼,這樣高難度的懸空勞作,在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特殊年代,即便“蜘蛛俠”復生,也會免為其難,看似瀟灑優(yōu)美,實則是用生命在做賭注,隔三差五就能聽到不慎犧牲的人員……在篝口(今小中甸鎮(zhèn)的聯(lián)合村)一帶,我成為技術搶修隊骨干的一員,所謂的“先頭部隊”。往返10來里的路程炸石料、鏨石條,十六七個壯漢扛一根石條子,咬著牙搶修好了兩座石橋。當時我在中隊(300多號人),由于大多都來自外地,高原溫差大、缺氧,很多人高原反應,水土不服,加上吃穿不濟,駐達拉段的中隊發(fā)生流感,成群的人睡成一排,技術員、材料員和事務長相繼病倒,情勢十分的嚴重,中隊衛(wèi)生員和我請來土醫(yī)生與工區(qū)醫(yī)院合作,雙管其下,四處找尋草藥,熬大鍋藥給隊友喝下治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青翁(赤腳醫(yī)生),當時得到了她無微不至的關愛,才讓我們脫離了病魔(如果有可能,我還想見見這位可親可敬的大姐)。同行的還有保山的深明員,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楊占林……我們在支前的日子里,建立了朋友加兄弟的情誼。大家后來漸漸康復了身體,因我的突出表現(xiàn)和修橋的功勞,讓我當小隊隊長,殊不知要到鄉(xiāng)城縣援建修路了,經工區(qū)醫(yī)院一檢查,因長期營養(yǎng)不良,我的身體太虛弱,不能再前往鄉(xiāng)城去支前。

  麗中公路建設竣工,可以說是迪慶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一大創(chuàng)舉和奇跡,我從一些歷史書籍中了解到,為使邊疆民族地區(qū)穩(wěn)定發(fā)展,黨中央和各級領導十分重視關切迪慶藏區(qū),每次派來親人“金珠瑪米”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戰(zhàn)員,他們與各地的支前民工、馬幫和迪慶人民一道,如魚水相依,同甘苦,共患難,有數(shù)百名先烈在迪慶高原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生命,為迪慶的解放、建設建立了豐功偉績。我也曾獲得過“建設麗中公路突擊手”、“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貢獻獎”的獎章,“文革”期間因抄家被遺失。1961年至1962年期間,根據(jù)工作需要,對老弱病殘等特殊民工給予優(yōu)惠照顧,并實行了“壓縮精簡”政策,部隊工人下放支農,我也隨馬幫隊轉戰(zhàn)南北,憑借在工程處鉆研勤懇,學到了泥水匠、木匠等手藝,在當時的金江區(qū)吾竹村搞勘測設計施工圖,架設橋涵、修建溝渠,這樣的工作一直到1972年上江公社成立,隊里的打場、瓦廠、托兒所和村子里的起房蓋屋,我都是“掌墨師傅”,還帶出了一批徒弟,這些祖?zhèn)鞯幕盥酚钟辛私影嗳耍?/font>

  那時的環(huán)境條件十分艱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不像現(xiàn)在電器化、信息化、現(xiàn)代化一應俱全,新農村的日子比城里都還要安逸實在。記得我們從六七十年代就在江邊修堤岸,最好的運輸和交通工具就是馬隊、馬車。70年代初,村里還很窮,沒有錢買東西,合作社里布匹一類的物資都要靠購物證,憑證按人口數(shù)限量供應……每年還要交余糧,殺年豬還得對半開,靠掙工分吃飯的年代,往往兒多母苦,年底分紅時,大多數(shù)人家都是倒刮戶,日子就像衣服上的補丁,過得清貧拮據(jù),青黃不接,鬧饑荒成了村民的習慣,多種病癥時時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和健康。記得鄰近的隊里剛剛買來一架手扶拖拉機時,全隊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人們懷著畏懼和驚奇的目光,一同去看這架“怪物”,當時沒有人會駕駛,車子是人工扛和馬車拉回來的。隊里組織了30多個大男人,平地上拴著牛皮條來拉車,陡坡上不會踩剎車,拖拉機不時沖進田邊地頭,甚至撞在房屋和樹上,十天半月下來,車子已經面目全非。那是一個貧窮落后、愚昧無知、膽小怕事的年代,很多人背上了“走資派”、“臭老九”等政治黑鍋,搞得很多家庭支離破碎。

  1976年粉碎了“四人幫”后,各族群眾看到了黎明的曙光。1978年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全州上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民族團結、經濟發(fā)展的大好局面。農業(yè)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吃上了定心丸。“比、學、趕、幫、超”的意識逐步增強。作為一名建國60年和改革開放30年的見證人之一,我們這些老人由衷地感謝黨的一項項惠民政策,感恩改革開放帶給民生的福祗,只有黨的英明領導,才會有今天日新月異的變化。80年代加寬金江路面,90年代開通程控電話、彩色電視走進尋常百姓家里,20世紀全線貫通縣際油路,21世紀大江南北天塹變通途,黨的十七大如一縷春風,惠民工程暖了百姓的心窩,家家紅磚青瓦,爭創(chuàng)“文明戶”,戶戶爭當“致富能手”,子女讀書有補貼、就醫(yī)看病有保障、開展養(yǎng)殖得補助,還有最低生活保障,村戶間的水、路、電不斷完善,逢年過節(jié)還要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我們真正享受到了衣食無憂,老有所養(yǎng)、所樂、所為的頤養(yǎng)天年?,F(xiàn)在家里的五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yè),其中四個已經參加工作,老二在跑運輸。前兩年,家里還開辦了漁莊,搞農家樂。村里的農用車、機動車一年比一年多,搞養(yǎng)殖、種藥材、辦農家樂等等,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壯大,成為金沙江畔一道亮麗的風景。想想過去的艱難歲月,展望未來的藍圖美景,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激動。我們這一代人,這一輩子趕上了好年代,火紅的日子還會更美好?。?font style="FONT-SIZE: 11pt" size="1">龔立義 講述 洪耀輝 整理

責任編輯:和玉鳳

上一篇:改革春風進校園

下一篇:家 園